(以下故事發生在異時空,請勿與天朝曆史相比較)
大明曆正華七年七月十七日,碧海晴空。台灣澎湖以西三十裏處,二十五艘鐵甲炮艦排成一字前進隊形,急速的向東麵航行。這些船隻的技術水平遠遠高於這個時代的科技,看不到巨大的風帆迎風張鼓,看不到船體兩側伸出的排槳,卻依然以非常高的速度迎風破浪。
水平麵下,巨大地槳葉飛速旋轉,推動著數千噸的船體前進。船體中央,兩個巨大的煙囪噴吐著烏黑的濃煙,在煙囪正下方的船體內,巨大地蒸汽動力機器通過齒輪組帶動著螺旋槳的運動。
船體兩側沒有沉重的鑄鐵大炮,取而代之的是船頭和船尾的甲板上那碗口粗細的火炮。這種炮打出的可不是實心的大鐵球,而是錐形的爆炸式炮彈。火炮的部署為前後各十二門,每四門並列一排為一組炮架,在船體中線上麵一字排開。每一組炮架下麵有兩個手輪,通過機械傳動來調整炮的方向和仰角。
每艘炮艦上麵有八艘小艇,需要用人力滑動,每艘小艇可乘四十人,在登陸或者棄船時使用。船上的水手們各司其職,廚房中一片忙碌的景象,各種蔬菜肉食在廚子們的鍋中翻滾。沒有人為即將來到的戰爭而擔心。
除了炮艦上原先的水手外,每艘船還另外運送了三百名持步槍的大明國列兵,此時集中在甲板下的船艙中休息。
這支艦隊的目標,就是福建外海三百餘裏的台灣島。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中華民族的樂園,居然讓來自與地球另一邊的紅毛荷蘭人霸占了。他們不光霸占了土地,甚至欺辱殘害島上的沿海移民。
二十五艘炮艦的最中央,是一艘看上去就比別的船更加高大的軍艦。這也是整支艦隊中唯一的一艘有封閉式艦橋的炮艦。他的火力和別的炮艦相比並沒有特別的突出,仍然是二十四門火炮,但是其防護力則大大的加強了。
艦橋的最中央是一個高出周圍的陛台,擺放著一把刻著金龍浮雕的金倚。此時上麵坐著一位二十七八歲的青年,眉宇間透露出一個與他年紀不符的威嚴和霸氣。這個坐在龍椅上,身著金龍袍的青年,便是統一大明,令四方威福的皇帝朱由栩。
他少年不得誌,被送往鄰國為質,後憑借自己的努力終於歸國,後又登上皇位統一了天下諸國。這一番經曆早已被大明百姓引為常談。
“陛下,荷蘭人派使者來了。”一個小太監從外走進來,跪在朱由栩麵前說道。
“趕走!”朱由栩連眼皮都沒抬一下,今日所圖便是收複台灣,在軍力占據壓倒性優勢的時候,何必跟對方談判呢?反正這些貪婪的掠奪者不會吐掉吃到嘴裏的肉,那還有什麼必要談?
“是!”小太監退了下去,緊接著外麵就有人用生硬的漢語大聲叫罵,似乎是非要見皇帝不可。還不等朱由栩發話,又是撲通一聲傳來。外麵的兵士一陣哄鬧,看來是把那個不願意走荷蘭人扔進了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