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主動創實地向上追求人生更加美好的前兩個關鍵,是——主動勵行地向上,主動尚德地向上。追求人生更加美好的第三個關鍵,則是——主動創實地向上。創實的簡單理解,是創造實際成果。在根本方法中,創實的全稱是求明創實。所謂求明創實,就是我們為了人生的更加美好,在掌握實際和規律的基礎上,通過針對
實際、妙用規律的智慧行動,創造實際成果,一步一步把人生的更加美好變成現實。求真、致明兩個詞的結合,是求明;創新、務實兩個詞的結合,是創實。求真務實、致明創新兩者的結合,就是求明創實。主動創實地向上,本質是以針對實際、妙用規律的智慧行動,創造實際成果地向上。為什麼要求明創實?為什麼要求明創實?因為隻有以針對實際、妙用規律的智慧行動創造實際成果,才能把人生的更加美好變成
現實。我們常常經曆或遭遇這樣的情景——某件事情非常重要,卻又感到無從下手;想好之後付諸行動,卻又沒有預期效果。我們常常看到或碰到這樣的朋友——隻會一味蠻幹,從不開動腦筋,以致經常得不償失;一生自以為是,從不總結改進,有時甚至一錯再錯。我們常常目睹或聽說這樣的情況——有人勤於學習理論紮實,但實際動手能力較差;有人入行已久經驗豐富,但過於教條不能創新。我們還常常偶遇或驚聞這樣的事情——某位企業家白手起家屢戰屢勝,卻因某一次決策的失誤,從此一落千丈;某位奮鬥者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卻因某一次行為的失當,乃至貽誤一生。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原因在於,事物的發展具有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而人們行動的結果,取決於人們是否運用了客觀規律。把人生的更加美好變成現實,我們需要運用客觀規律。運用客觀規律,首先要認識事物,要認識客觀規律。認識了客觀規律,就能運用客觀規律,就能找到解決辦法。找到解決辦法,問題就可迎刃而解。正如書前故事中,當可可找到了控製洞門的按鈕,洞門的打開竟變得如此簡單。當我們的行動運用了客觀規律,我們就會獲得所期望的美好結果。而且一旦我們認識了事物,一旦我們的行動巧妙地運用了客觀規律,我們不但能獲得所
期望的美好結果,甚至還能創造出客觀世界所沒有的美好事物。其實人類所有的知識,無非是在告訴人們,事物是什麼樣的,事物有什麼樣的規律,人們有什麼辦法可以運用這種規律。人們學習知識、探索知識和運用知識的實質,無非是在認識事物、認識規律和運用規律。說到底,就是在求明創實。如果我們意識不到這一點,那麼我們學習的就是死知識,那麼我們就根本做不到獨立思考、善於存疑、學以致用、活學活用、有所創新、超越前人。
向上是以行動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能否掌握實際情況和客觀規律,能否針對實際情況,巧妙地運用客觀規律,采取能夠創造實際成果的行動,直接決定了是否能令人生變得更加美好。這方麵做得好,可以在正義戰爭中以弱勝強,可以在創業經營中以小成大,可以使個人人生擺脫低穀創造輝煌……這方麵做得不好,即使是明顯占優的戰爭,也將痛失戰局,人仰馬翻;即使是強大無比的企業,也將趨於衰敗,走向滅亡;即使是春風得意的人生境遇,也將無所建樹平庸離場……一句話,以針對實際、妙用規律的智慧行動創造實際成果地向上,才能把人生的更加美
好變成現實。求明和創實的關係掌握實際、把握規律,是求明;以針對實際情況、妙用客觀規律的智慧行動創造實際成果,是創實。人們經常使用“認識”這個詞。認識可作為動詞使用,含義與求明相同;認識還可作為
名詞使用,意思是通過求明所獲得的對事物、實際和規律的了解。欲創實,先求明;求明為創實服務,創實在求明的基礎上開展。孫子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
必殆。”情況不明就行動,往往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五行不定輸得幹幹淨淨“五行不定,輸得幹幹淨淨”,是劉伯承指揮作戰最喜歡說的一句話,也是他最有名的一句
話。幾乎所有回憶或探討劉伯承的戰爭經曆或軍事指揮藝術的文章都要提到這句話。“五行”,是中國古代哲人用來概括金、木、水、火、土等五個元素的術語,在他們看來,這五個元素是最基本的,它們的相生相克演化出了世間的萬事萬物。劉伯承轉借“五行”這
個術語,用來表述任務、敵情、我情、地形和時間這五件事。在劉伯承看來,指揮作戰定下決心,是以這五件事為基礎的;如果在這五件事上弄得不清不楚,即“五行不定”,必會損兵折將。
毛澤東有一段很著名的關於正確部署作戰的論述,即:“指揮員的正確的部署來源於正確的決心,正確的決心來源於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來源於周到的和必要的偵察和對於各種偵察材料的連貫起來的思索。指揮員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手段,將偵察得來的敵方情況的各種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地思索,然後將自己方麵的情況加上去,研究雙方的對比和相互的關係,因而構成判斷,定下決心,作出計劃,這是軍事家在作出每一個戰略、戰役或戰鬥計劃之前的一個整個的認識情況的過程。”毛澤東的這一論述是對《孫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係統理論表述。
劉伯承的“五行”術,將毛澤東的這一論述進一步具體化了。如果說毛澤東的論述是“基礎理論”的話,那麼,劉伯承的“五行術”就是將這一“基礎理論”推向實際應用的“應用理論”。
劉伯承把作出部署、定下決心需掌握的情況材料,分為任務、敵情、我情、地形和時間,而定下決心就要根據對這五個方麵情況的綜合“估計考慮”。如果這五個方麵的情況材料不掌握,“綜合估計考慮”,即毛澤東講的“思索”,也就成為無米之炊,無源之水。
——摘自黃迎旭所著的《一代名帥名將兵法——劉伯承兵法》。下麵通過舉例,來梳理求明、創實各自的含義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例如打仗,精心製定作戰方案、真刀真槍投入戰鬥、實實在在打敗敵人的過程,是創實。例如營銷,精心製訂營銷方案、全力投入開展營銷、實實在在取得營銷業績的過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