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師快馬加鞭趕回宮中,上氣不接下氣對前來迎接的隨侯喊道:
“快快快,趕緊發兵攻打楚軍。”
“啥子?打楚軍?”隨侯想少師不會被嚇傻了吧。
“是啊,慢了,楚軍就跑了。”少師解釋說:“我都看到了,楚軍都是一幫酒囊飯袋,病怏怏,現在不打更待何時?”
“好。”隨侯還是比較信任少師這個年輕的司令官,像少師這麼年輕就當上司令官的的人畢竟有其所長,不會看走眼的,高興的叫道:“打。”
“慢著。”旁邊的大夫季梁趕緊勸道,想楚軍是酒囊飯袋,我看你少師才是酒囊飯袋呢,一點判斷能力都沒有。
《左傳》記載:“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季梁阻之。”
季梁是隨侯的智囊,就像鬥伯比是楚熊通的智囊一樣,後人曾評說季梁“神農之後,隨國大賢。”但季梁卻沒遇到大賢的君主,導致隨軍被楚軍接連打敗,最終臣服於楚國,這是季梁永遠的痛。
季梁知道蠻橫阻止是沒用的,得於情於理的分析隨侯才會聽從。於是季梁分析道:“現在上天正在幫助楚國,楚國軍隊顯得疲憊不堪,顯得酒囊飯袋是在引誘我們。楚軍這幾年到處征伐,其凶悍的戰鬥力不是吹牛吹出來的。依老臣之間君王還是不必心急,冷靜思考下。”
隨侯不自覺的點了點頭,覺得季梁說的有道理。季梁見隨侯點頭,感覺有戲,最起碼國君不會立馬出兵攻打楚軍了,又轉頭問少師,此去談判的怎麼樣?談了什麼?
隨侯這才想起來,派少師是去外交談判的,不是打仗的,談了什麼內容少師還沒彙報呢?這麼重要的事情怎麼能忘了呢?
少師就把熊通要隨侯跟周天子請求升楚國的職的大意說一遍。
隨侯望向季梁說:“這不好辦吧?”
季梁思考一下說:“我看還是依照熊通的意思辦,這樣對我們隻有好處沒有壞處,最壞是我們被痛罵一通,但楚國有可能就會遭到周王室號召諸侯國攻打。”
隨侯決定即日起程去雒邑,正好也好久沒竄親戚了。起程前去封信給熊通先是表達兩國在友好公平的氣氛下達成協議,定將貴國的誠意傳達給周天子。
收到隨侯的信,熊通立刻偃旗息鼓撤軍回國等待消息。
由於古代交通不方便,沒公交車沒小轎車沒火車動車更沒飛機,等熊通收到隨侯的答複時已經過去一年多了,等的久沒關係,關鍵是等來的還不是好消息而是周桓王言辭激烈的拒絕,沒有商量餘地。
熊通氣得一跳三丈高,大怒道:“吾先人鬻熊,有輔導二王之勞,僅封微國,遠在荊山,今地辟民眾,蠻夷莫不臣服,而今王不加位,是無賞也,我自尊也!”意思是說,我的祖先鬻熊輔導周文、周武二王,功勞大大地有,可僅僅被封為一個子爵小國,還在偏遠的旮旯楚地,經我民眾勤勞苦作開荒劈地,開拓疆土,四周蠻夷無不臣服統一,想要周王給個合乎情理的職位,可如今周王不僅不給升職還痛罵一通,我不服,既然沒有人欣賞,那我熊通就不客氣了,老子自己欣賞自己,老子要當王!
於是從此熊通就不叫熊通了,叫武王,楚武王。熊通稱王的消息傳到了王室,由於天子剛剛打完敗仗,傷還沒養好,也沒有人敢來提議攻打楚蠻子。沒有人來勸諫,周桓王樂得輕鬆,索性裝死沒聽到,任楚蠻子蹦躂吧。
楚武王見王室沒動靜,也想到王室不會有動靜,他要有動靜,這次就不是射肩膀了而是射心髒了。楚武王為了展示王的力量,立刻發兵攻打濮地並取得勝利。
這一年,曲沃伯滅亡了翼邑,隨國的年輕的司令官少師也是參與者之,一,有了如此戰績,深得隨侯的寵信。
鬥伯比時刻關注著隨國,他是楚國的智囊,上次因為季梁沒能攻打成隨國,雖然楚武王也支持退兵,但聰明的人是不承認失敗的,尤其不承認還有別人比他聰明。鬥伯比了解隨國的狀況後立刻建議楚武王發兵攻打隨國,因為敵人的內部有了分裂,而且是蠢蛋的少師占上風,這是不可以失掉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