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狼:我們先看為CIELab、屏幕RGB、數碼打樣CMYK和印刷CMYK模式下所再現的顏色空間大小,可知,Lab再現的顏色範圍最大,印刷油墨CMYK呈色範圍最小,也就是說印刷能再現的顏色,數碼打樣一定能再現出來,數碼打樣的顏色屏幕也一定能表現出來,但是反過來必須進行一定的壓縮,表現的顏色信息會有所損失。因此研究人員想到,如果屏幕上再現的顏色隻反映數碼打樣或印刷再現的顏色,那麼印前工作人員在屏幕上所看到的顏色就是實際數碼打樣或印刷機印出的顏色了;如果數碼打樣所打出的顏色隻限於印刷機所能印出的顏色,那麼數碼打樣就可代替傳統打樣了,這說明用屏幕上的顏色去模擬打樣和印刷呈色是可行的,用數碼打樣去模擬印刷也是可行的。對於數碼相機和屏幕上所現的RGB顏色要在數碼打樣或印刷機上再現時,顏色就會有損失,但是如果通過一種非常逼近原來顏色的壓縮算法進行顏色轉換,能被人眼所接受,實現從RGB到CMYK顏色空間的轉換也是可行的。這樣就實現了所見即所得和顏色再現的一致性。但是,由於數碼相機、掃描儀、電腦屏幕、打印機和印刷機的呈色能力是與設備相關的,即會因為各自設備所用的材料和性能不同導致其表現的顏色不同。因此,要使各種設備表現的顏色能夠互相轉換,就必須要有一個與設備無關的顏色空間作中間橋梁,而CIELab剛好具有這種特性,並且CIELab顏色空間包括了所有設備能夠表現的顏色範圍,保證了任何一種設備所表現的顏色都可以在CIELab顏色空間中找到對應的數據給予標定,因此,不同設備表現的相關顏色都能對應到CIELab顏色空間中的同一個點,它們之間的轉換一定是準確的,即顏色具有一致性。要實現這一設想,首先要利用分光光度儀對各種設備如掃描儀、屏幕、數碼打樣機、印刷機等的顏色特性進行測定,然後利用生成顏色特性文件的軟件如ProfileMaker等建立各自設備的顏色特征參數描述文件(ICC Profile),再通過色彩管理模塊(CMM Lab)將不同設備間的顏色數據轉換到與設備無關的CIELab顏色空間中去,輸出設備在輸出時再把CIELab數據所表示的顏色信息轉換成輸出設備的顏色特性數據進行顏色輸出,從而保證了工作流程中色彩還原的一致性。這就是色彩管理的原理。
馬大哈:可以這樣理解色彩管理的原理嗎?首先各種設備要生成自己的顏色特征參數(ICC Profile)文件,然後利用色彩管理模塊(CMM Lab)的轉換功能,將各種設備所能表現的顏色轉換到與設備無關的顏色空間CIE Lab中去進行標定,如甲設備所表現的一幅圖像的顏色在CIE Lab中就有對應的惟一一組數據,該組數據與設備無關,此組數據再轉換到其他設備空間去表現時,就會因其他設備的顏色特性(ICC Profile)不同而有不同的CMYK或RGB值,但由於Lab值是惟一的,所以最後所表現出的顏色與甲設備始終是相同的,從而保證了顏色的一致性。
老狼:你的理解非常正確。
馬大哈:色彩管理係統的構成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