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過曲是由同一宮調的不同曲牌組成,如【雁兒落帶得勝令】、【罵玉郎帶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超過三首。帶過曲屬於小型曲組,容量較小,沒有尾聲。
散曲從結構上還可分為:小令,中調,長調。它之所以稱為“散”,是相對元雜劇的整套劇曲相對而言的。但它是一種可以獨立存在的文體。其特性有三點:語言有一定格律,同時吸收口語自由靈活的特點,因此呈現口語化以及曲體某一部分音節散漫化的狀態;藝術表現上比近體詩和詞更多地采用“賦”的方式,加以鋪陳;散曲押韻比較靈活,可以平仄通壓,句中還可以襯字。北曲襯字可多可少,南曲有“襯不過三”的說法。
南戲
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在中國南方最早興起的戲曲劇種,我國戲劇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戲有多種異名,南方稱為戲文,又有溫州雜劇、永嘉雜劇、鶻伶聲嗽、南曲戲文等名稱,明清間亦稱為傳奇。以音樂的角度來說,它是一種重要的戲曲聲腔係統,為其後的許多聲腔劇種,如海鹽腔、餘姚腔、昆山腔、弋陽腔的興起和發展起到基礎作用,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
自宋元以來,有名目留存的南戲共238種,有殘文佚曲流傳的約為130多種,但現有完整劇本流傳的僅19種。
元末明初流行南戲有《荊釵記》、《劉知遠白兔記》、《拜月亭記》和《殺狗記》,合稱“四大南戲”,是其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
《琵琶記》是南戲發展的頂峰,由溫州瑞安人高則誠於元朝至正年間,依南宋戲文《趙貞女蔡二郎》編撰而成,它在中國戲劇史上被稱為“詞曲之祖”,是南戲時代與傳奇時代間的橋梁,對明代戲曲創作的影響非常深遠。
雜劇角色
雜劇角色有四類:旦(女性)、末(男性)、淨(剛烈豪強及滑稽人物)、雜(其他雜色),每類皆有更細致的區分。
正旦或正末扮演主要角色,劇本有旦本、末本之分。
曲牌
曲牌是傳統填詞製譜用的曲調調名的統稱,俗稱“牌子”。明代王驥德《曲律》裏解釋:“曲之調名,今俗曰‘牌名’。”古代詞曲創作本是“選詞配樂”,後來逐漸將其中動聽的曲調篩選保留,依照原詞及曲調的格律填製新詞,這些被保留的曲調仍多沿用原曲名稱,如【折楊柳】、【後庭花】、【虞美人】、【懶畫眉】等,遂稱之為“曲牌”。從漢魏樂府、唐宋詞調以至金元劇曲散曲、明清歌謠俚曲,曲調屢有增減。明沈璟《九宮詞譜》共列曲牌685種﹔清乾隆十一年編成的《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彙集南北曲曲牌2094種(同名異體共達4466支),每種曲牌各有專名。明代以前所形成的戲曲聲腔,如昆山腔、弋陽腔,以及由明清俗曲發展成的戲曲劇種,大多以曲牌為唱腔的組成單位,通稱作“曲牌體”唱腔。
曲牌牌名來源有多種:以地名命名,如【梁州序】、【伊州袞】、【福州歌】、【東甌令】等﹔有以曲牌節拍或節奏特點命名,如【長拍】、【短拍】、【節節高】等﹔有以樂曲曲式結構命名,如【三段子】、【四換頭】、【三疊排歌】、【三部樂】等﹔有的以來源命名,如【文序子】、【大迓鼓】、【賣花聲】等﹔有因字麵錯訛而轉義為名,如【朝天子】原是名種牡丹【朝天紫】﹔【醉翁子】原是唐人諷詠醉公子的篇名。此外,還有其他民族語言的音譯,如【者古】、【魔合羅】、【拙魯速】、【阿納忽】等,以及歌者創用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