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的臨床實踐1(1 / 1)

前 言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靜悄悄的流行病,其危害及重要性尚未被廣大患者及醫務工作者所重視。據統計即使在國內一線城市的三級甲等醫院,骨質疏鬆性骨折後骨質疏鬆症的診斷及規範治療仍很低。骨質疏鬆性骨折的發生率是出人意料的,相關資料顯示各種骨質疏鬆性骨折的年發生率要大於心肌梗死、腦卒中及乳腺癌的總和。而髖部骨折是並發症最多、費用最高、預後最差的骨質疏鬆性骨折,專家推測到2050年全球將有六百多萬髖部骨折患者,約有半數以上的病例將發生在亞洲。國內20世紀90年代北京和沈陽兩地流行病學調查髖部骨折率男性分別為97/10萬和81/10萬, 而女性分別為88/10萬和67/10萬,很少有人意識到脆性骨折是骨質疏鬆症的終點事件,如同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終點事件一樣,然而人們重視急性心梗的程度遠遠高於脆性骨折。還有重要的一點可能不為人熟知,一旦發生脆性骨折後再次脆性骨折發生的風險將成倍增加,而一次脆性骨折尤其是髖部骨折醫院床位占用天數要高於許多人們印象中費用很高的慢性病,如:乳腺癌、心肌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及糖尿病等。而且美國針對65歲以上髖部骨折女性研究顯示,第一次發生的髖部骨折可能會導致骨折後6個月內:50%的患者無法自己穿衣,90%的患者無法獨立走半英裏,90%的患者無法獨立爬樓梯及1/6的患者因並發症而死亡。以上事實說明骨質疏鬆性骨折的風險隨時在威脅著人們尤其是老年人群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質量。而要想最大限度預防脆性骨折的發生必須重視骨質疏鬆症的早期診斷及規範防治,這便是編寫本書的初衷。

近年來骨質疏鬆症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不同學術機構陸續頒發相應的骨質疏鬆症防治指南,而且隨循證醫學證據的不斷積累,指南內容及理念也在不斷更新。就原發性骨質疏鬆症而言,指南中證據力度最大用藥指南最明確的是用抗骨吸收抑製劑治療絕經後骨質疏鬆症,因為絕經後骨質疏鬆症屬於典型的高轉換型骨質疏鬆症,最沒有爭議的是雙膦酸鹽類藥物,證據力度最強的應該是阿侖膦酸鈉。但原發性骨質疏鬆症中的老年人群(我國指南規定70歲以上)發生的骨質疏鬆性骨折並不一定是高轉換型的骨質疏鬆症這些人群也使用抗骨吸收的藥物是否合適,值得商榷。此外絕經前的婦女及70歲以前的男性發生的骨質疏鬆或脆性骨折到底應該如何處理,各種版本的指南中並未有很明確的表述。此外,其他影響骨代謝的藥物或全身性疾病實際上也蘊藏著巨大的脆性骨折的風險,隻不過被原發疾病的表現所掩蓋,往往被經治醫生所忽視。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認真查閱了近5年來各種版本的關於骨質疏鬆症指南文件及國內外專家共識,認真參閱了國內外中西醫方麵的最新文獻,就臨床方麵最實用的、熱點的問題進行廣泛駛入的分析和討論,最後達到服務於臨床的目的。

非常欣喜地看到年青一代在骨質疏鬆症的診斷、鑒別診斷、治療分層等方麵新穎的創新思維和求實精神。本書從定義入手就展開討論,對骨質疏鬆症現有診斷體係提出了質疑和分析,從實用角度出發對骨質疏鬆症診療中的每個細節進行詳細的論述和討論並提出自己的見解。本書花費濃重筆墨對各種繼發性骨質疏鬆症的臨床特點、診療原則進行了詳細的論述,無疑對湮沒在各種全身疾病中的骨質疏鬆性骨折的風險的防範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在最末章節對骨質疏鬆症基礎及臨床診治方麵的最新進展進行了嚐試性的論述相信對攻讀研究生學位的學子們有一定的啟迪作用。總之本書具有注重臨床實踐兼顧理論知新兩大特點,適合於基層醫師及在校學生。

骨質疏鬆症在理論及臨床實踐中尚存在許多不完善的領域,本書隻是就目前基礎及臨床方麵所累積的證據和指南進行了認真分析和學習表達了自己的認識和看法,與指南不一致之處建議大家按指南或臨床路徑執行,但要明確指南的不足之處。如本書能起到服務臨床,啟迪思維,引導大家對骨質疏鬆症的規範診治,將十分欣慰。書中論述觀點難免有片麵甚至謬誤之處,歡迎廣大同行不吝賜教。

名譽主編:周 倜

2013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