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2)

進入新世紀,我國基礎教育正進行著前所未有的變革,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逐漸形成和完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創造性地學習,真正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讚賞學生獨特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與表達,愛護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綱要(試行)》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四大指定領域。它是國家為了幫助學校更好地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而特別指定的幾個主要領域,這並不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部內容。四大指定領域在邏輯上不是並列的關係,更不是相互割裂的關係。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礎,它倡導探究式學習方式,滲透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全部內容之中。信息技術教育、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內容。

除此之外,綜合實踐活動還包括了許多非指定領域,如:班團隊活動、學校傳統活動、學生同伴之間的交往活動、學生個人或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等。這些活動可以單獨開設,也可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指定領域相結合,一並開設,其課程目標的指向是一致的。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係,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是廣大中小學教師麵臨的一個嶄新課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一門體驗性課程、實踐性課程、綜合性課程,具有強烈的生成性特征。

它要求教師切實轉變長期以來形成的“學科本位”的課程觀,形成實踐的課程觀,正確認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性質。要求教師切實確立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發展需要、興趣和愛好,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幫助者,與學生在活動中一起成長,共同發展。要求教師要具有課程意識,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生成活動主題,在活動中發展、延伸主題,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求教師要具有課程資源意識,不斷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現實,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活動主題,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不可缺少的。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可以采用學生自主探究式,在初中和高中階段,可以采用師生合作探究式。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提出問題,鍛煉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要幫助學生確定活動主題、明確目標,確定問題解決的操作順序以及活動形式等,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過程的種種問題;指導學生如何進行信息搜集、處理信息、利用信息、加工信息;指導學生撰寫調查報告、實驗報告,以及辦牆報、搞展覽、辦刊物等,提高學生交流及表達能力。同時,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基本方法的訓練和指導,使他們掌握科學研究方法的基本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