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老師
幾年前,我被派往澳大利亞的悉尼科技大學(UTS)學習工商管理。我們這個班由十幾個中國人組成,年齡、學曆和專業背景各不相同,聽外籍老師講課困難不少,所以前幾周安排的課程就是強化英語。教我們英語的老師叫馬丁,是個二十七八歲的愛爾蘭裔姑娘,金發碧眼,標準的歐洲美女。馬丁老師的英語課特別注重語言實踐,沒有厚厚的教科書,隻是隨便印了些講義,而講義也是圖文並茂,圖畫的篇幅超過文字。
從中國人的眼光來看,馬丁老師的授課方式基本不像課堂。比如有一次,她教我們學習“在餐館點菜”,她讓我們圍坐在一起,自己則找了個圍裙,手持菜單和筆充當服務生的角色。菜單遞上來了,我們都傻眼,長長的一列,除了牛排、奶酪、魚這些詞外,幾乎都不認得,課堂上自然笑話百出。老師則在笑聲中指出錯誤,進行點評,幫助大家完成一次既得體又實惠的點餐程序。又比如預約牙醫、預訂歌劇院的戲票,老師隻作一些簡單的語境介紹,然後就當場拿出自己的手機交給學生,讓我們親自進行實踐。奇怪的是,當我們心懷忐忑地撥通手機時,電話那頭不僅有人接聽,而且非常耐心地聽我們說結結巴巴的英語,熱情解答我們的問題。我一直懷疑那不是真的牙醫或劇場訂票員,很可能是馬丁老師事先安排好的,因為我們並沒有誰真的要去看牙病或者去聽歌劇。馬丁老師所做的一切,當然都是為了我們。
馬丁老師的課往往從遊戲開始。有一次她讓我們按照英文字母的順序,分別說出以這個字母開頭的國家的名字。比如A,有人說出了Australia(澳大利亞)、Argentina(阿根廷);到B,就說Brazil(巴西),等等。我想她不僅是要測試一下學生的英語水平,可能也是想借此觀察一下我們這些中國人的國際眼光吧。從A開始,進行得很順利,但到了J的時候,除了說出japan(日本)之外,大家再也找不出別的。一時冷場,老師掃視每一個人,仍寄予希望。這時我站起來說,還有Jamaica(牙買加)和Jordan(約旦)。老師很驚奇,問:你去過牙買加?我趕緊回答說:no,這兩個國家我都沒去過,隻是知道而已。老師說,Cloud(我在班裏的英文名字)補充的很對,他對世界了解很多。其實我很愧對馬丁老師的表揚,真實的情況是,我喜歡一首名叫《鴿子》的拉丁美洲歌曲,而關於它的作者到底是古巴人還是牙買加人卻有爭論,為此我查了一些資料,因而也熟悉了牙買加這個名字。約旦,則是因為我的一位朋友在那裏當專家教授中國武術,我才得以比較熟悉。
馬丁老師的課程結束之際,她帶領我們去遊覽了悉尼歌劇院。這座蚌殼式的劇場是悉尼的標誌性建築,建在海灣的貝尼朗岬上,它不僅因其奇特的造型聞名於世,也是世界著名的藝術演出中心。歌劇院的岸邊是寬闊的綠化帶,綠草如茵、樹木蒼翠。馬丁老師把一塊毯子鋪在草坪上,大家把攜帶的食品擺在上麵,在南半球和煦的陽光下享受野餐。馬丁老師說,課程結束後她就要離開悉尼前往法國,她將在那裏和男友完婚並隨夫定居在法國,所以今天也是與我們道別的。想到以後不大可能再見到馬丁老師,大家都有些傷感,紛紛與老師擁抱,合影留念。
馬丁老師做事認真,待人十分熱情,是那種充滿活力的人。雖然因為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我們並不能深度地進行交流,但還是能夠感受得到她對我們的真誠、善良和友好。祝願馬丁老師在遙遠的法蘭西生活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