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得用文字表達自己,通常並用有關空間的字眼進行思想。這就是說,語言要求我們在我們的觀念之間,如同在物質對象之間一樣,樹立種種同樣明晰而準確的區別,產生同樣的無連續性。這樣把思想同化為物體,在實際生活中是有用處的,而且在大多數科學裏又是必要的。但是我們可以提出來問:我們把不占空間的現象並排地列在空間,這是不是使得某些哲學問題有了種種無法解決的困難呢?又問:我們圍繞一些拙笨象征進行爭辯,是否把這些象征取消之後這場混戰就可結束呢?把不占空間的東西非法地變為占空間的東西,把質量非法地變為數量,這使問題的核心裏發生矛盾;既然這樣,矛盾當然會在答案內重新出現。
我所想研究的是自由意誌這個問題,它是形而上學和心理學的共同問題。我企圖證明的是:在主張決定論者和反對決定論者之間的一切討論都表示他們曾事先把綿延跟廣度,陸續出現跟同時發生,質量跟數量,混淆在一起。一旦把這番混淆去掉,剛我們也許可以看出:人們對於自由意誌所提出的反駁和所下的定義,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自由意誌這個問題的自身,都會隨著消失。使這一點得到證明,是本書第三章的目的;頭兩章討論強度、綿延這些觀念,是作為第三章的引論而寫出的。
H.柏格森188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