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大戰紫金關(一)(1 / 3)

北郡的四口鎮距紫金關約一百裏,人口不足兩萬,是座三麵環山的小城,不過城牆到是很高,約有個五丈開外,隻有南北兩道城門,城牆上可以走馬,北牆有數座炮台。

數萬大軍當夜在四口鎮外駐紮後,李鐵拳派出了傳令兵,在山內都尉趙勇年的引導下匆匆而去。

東郡的山內州距四口鎮約有個一千五百裏,雖然東郡郡守先於我們帶兵而行,我們還是早於他先抵達了會合的地點。

太陽還未下山,紫金關代守備寧國俊派出的訊卒已到的軍中,忙讓親兵請了五虎大將齊聚大帳後,訊卒便將前後發生的幾次戰事一一的道來。

紫金關外還有四座關,分別是流水關、慶懷關、恰林關和正口關,正口關是臨海的第一個大關,修有水門,戰艦可直達城內。

東都國的老將軍率手下十五員虎將,帶了近六萬兵士趁夜漲潮時偷偷的繞了關,在天明時已是順小路衝到了恰林關與正口關的中部,然後兵分兩路,一路直撲恰林關,一路返身攻打正口關。

正口關守備劉節才未曾提防亂竟從關內出,被東都大將白應傑賺開了城門,一萬兵士鼓噪而入,大驚之下隻領了數十親兵衝城而出,繞道投奔恰林關,入海的大關口正口關至此已是歸了東都,東都戰艦遂直達關下,兵士源源不絕由此登岸,不旬日,已達十萬眾。

恰林關守備寧國俊卻是個極心細之人,早已從自己派在外的訊兵口中得知東都國兵士已是繞道前來,遂派了大將高進率了三千兵馬,距關外四十裏三虎口埋伏,第二日,東都國大將趙國成帶著三萬軍士耀武揚威直至關下,還未等紮下大營,寧國俊已是盡出關中人馬直衝而去。

恰林關外一場混戰,趙國成漸不能敵,率兵且戰且退。寧國俊身先士卒,一路追殺,直至三虎口。已埋伏在此地的大將高進帶兵猛的衝了出來,兩下夾擊東都頓時大敗,三萬將士逃出不到千餘人,趙國成被亂箭射下馬來,死於亂軍之中。

東都國另一哨人馬時已抵三虎口,大將張仁聞訊帶兩萬軍急進,兩軍在三虎口又是一場混戰。東都老將軍也已得知趙國成兵敗,命大將常懷林帶偏將劉方亮、朔兵、李城率五萬人馬星夜救援。寧國俊見事不濟,邊戰邊退回到關裏,堅兵不出。

恰林關中副守備於夜暗投東都,引兵詐開城門,常懷林派劉方亮、朔兵引三千火兵直入城內四處放火,城內大亂,寧國俊措手不及,引了五千敗軍從東門而出,路遇劉節才合在一處後直奔慶懷關。

慶懷關守備高士民得知大驚,慌忙派訊卒一麵向朝廷求兵一麵向流水關守備張光直求助,將城門緊閉,意堅守不出。

流水關守備張光直得訊後親率了一萬兵士前來救援,不料東都大將常懷林早已派大將李城率五千兵士繞過慶懷關,在距流水關六十裏的兩河口暗地裏埋伏下來,張光直帶著兵正撞入懷中。

兩河口兩軍一場混戰近三個時辰,太清兵士仗人多勢眾已漸漸占了上風,誰知李城一記強弓將張光直射下戰馬,眾軍頓時無人指揮,李城趁勢引兵急攻,流水關軍大敗四下亂走,李城一鼓作氣收了關隘,自此紫金關外四關十五城盡歸東都。

寧國俊和劉節才引兵到的流水關外,見城上飄起東都的旗幟,方才得知流水關已失,再想回慶懷關,方知高士民已中戰死,關隘已失,忙將四散的兵士收攏,尋得了張光直和高士民的屍身就地埋了,與流水關和慶懷關的散兵合兵清點後竟也有萬人之眾,遂投紫金關。

紫金關北倚台山,南連關山,整個城池與峻山相連,以城為關。城高十丈開外,城牆厚達三丈餘。全城有四座城門,箭樓林立、輔以靖邊樓,有重炮百餘門,並有多種的防禦建築,是一座防禦體係比較完整的城關,常駐兵士達四萬餘眾。紫金關北門外有三道山灣,最窄處僅能容兩駕戰車並行,萬餘人的隊伍根本難以鋪開,當是易守難攻。

紫金關守備孟夏本就是個皇親國戚,平日裏烈酒美女的獨霸一方,平時對兵士們的兵饗又是克扣多多,待知東都兵臨,城中兵士已是去了三成。百姓們對孟夏也是恨之入骨,一聞兵至,紛紛逃離,城中人數劇減,已不足平日裏的四成,商賈們早已走了個謦盡。

寧國俊和劉節才引了敗兵進了城中,與孟夏商議欲堅守不出,期待朝廷發兵,誰知孟夏堅持棄關,已是將個家眷遷往京城。寧國俊一不做二不休,遂暗地裏與城中兵士相通,一頓亂刃砍了孟夏,奪了兵權,隨後立即細細的準備了,重鼓了士氣,靜待東都國的兵馬前來。

東都國兵士此時已是極為驕橫,大將李城僅率兩千兵士直抵關前要戰,劉節才不忿,引了三百兵橫與關外,要與李城相鬥比狠。李城欣然應了,兩下兵士罷戰,兩人卻鬥到了一起。

劉節才本領遠高於李城,不下十合已將李城手中的大槊打飛,李城大驚拍馬即走,劉節才駐馬引弓,隻一箭將個李城射於馬下,東都國的兵將慌忙搶了人飛快的敗走,劉節才引三百眾直追而去,恰遇東都大將常懷林率兵前來,大敗,死戰不敵。三百甲士無一人幸免,隻身逃回,常懷林引軍直至關前駐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