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笫三十七章 孫劉聯盟會孟德(1 / 1)

江陵守衛戰在臥龍諸葛亮的佈計之下,孫、劉聯軍取得大獲全勝,殲敵兩萬有餘,俘虜近萬人,並且生擒荊州名將文聘。荊州五萬大軍浩蕩出征,最終被蔡瑁平安帶回襄陽城的隻剩下一萬多殘軍敗將。

福禍相倚,麥城兩千守軍原本已成困獸之鬥,老將程普、韓當亦有赴死覺悟,可在周泰、甘寧、淩統三員虎將領五千大軍支援後,反倒裏應外合,大破敵軍。襄陽主將張允於亂軍之中被甘寧斬於馬下。成功化解麥城之危,江東軍兩方彙合後隻稍作休整,便決定放棄麥城,立即按事先計劃,往渡馬坡加急行軍,準備與太史慈所部夾擊曹軍。

馬不停蹄,人不止步。當周泰與太史慈各自領軍在約定時間趕到渡馬坡時,渡馬坡卻是空空如野,曹軍早已經不知去向。

“雁門張文遠果然非泛泛之輩,其不僅沒有因為一次的挫敗失去冷靜判斷,反而還能洞察大都督之計策,及時退兵而去;此人若不趁早除之,將來定是我江東之大患。“雖為敵人,但太史慈亦由衷讚賞張遼。

曹軍此次之所以無功而返,或者說郭嘉算計失敗,首先是因為其本身過於自信手中掌握的情報,其次便是太低估了周瑜之膽識與能為。

曹軍的情報能力確實出眾,不僅探查清楚了江東佈軍情況,以及江夏城與麥城的兵力狀況;更深知程普、韓當等人於江東的重要性;且算準了程普、韓當兩人若遇危難,江東絕對不會棄之不顧,即便明知道是陷阱也鐵定會義無反顧的派兵援救。

這便是郭嘉自信之來源,其最初就設有此局。若孫策與劉琦果真反目倒戈,江陵郡則處於腹背受敵的情況下,蔡瑁必然能輕鬆攻克江陵城,或可順勢而為,除掉劉備;若反之其中有詐,那麼也隻是犧牲掉蔡瑁及襄陽的五萬大軍,到那時郭嘉就會派兵包圍麥城,逼迫江夏郡出兵前往救援,屆時再於途中駐紮重兵,伏擊前往麥城的增援部隊,削弱原本兵力就有所不足的江夏。如次一來,張遼的兩萬大軍加上攻破麥城後張允的那部分兵力,足可一舉拿下江夏城。所有布置全部指向對手弱點之處,可謂心機深沉,進退不失,無論孫策於劉琦作何態度,一切皆在郭嘉算計之中。此番江夏若換作其他人坐鎮,即便是魯肅,恐怕也無能為力,難保江夏不失。隻可惜郭嘉此回麵對的敵人卻是諸葛亮與周瑜這當世兩大智囊。

術有專攻,人無全才。郭嘉擅長統籌戰局略,製定策略;而周瑜同賈詡相似,兩人皆精於臨軍對陣,把握戰機。話雖如此,但不代表三人就不通曉其它,誰更技高一籌,還難以定論。

正因為周瑜周公瑾之謀略,江夏城方可在隻有萬餘人守軍的情形下,不僅擊退了渡馬坡張遼的兩萬曹軍,而且還成功救了被張允五千大軍圍困於麥城之中的程普、韓當等人。

太史慈領五千人馬在渡馬坡再三尋釁,故意漏出破綻,意在引誘張遼大軍前往葫蘆穀;張遼識破誘敵之策,誤以為葫蘆穀中藏有伏兵,打算將計就計,憑借兵力優勢反於葫蘆中重創江東軍,哪知葫蘆穀中所謂的伏兵隻是虛設。順利騙過張遼之後,周泰、甘寧、淩統三員猛將隨即率另外五千兵馬突襲兵力空虛的渡馬坡,急奔麥城,再聯合麥城之中的兩千守軍共破城外張允軍。江東軍兩方彙合後放棄麥城,全軍火速趕回渡馬坡,與太史慈在約定時刻夾擊曹軍。因為周瑜料定張遼得知中計後必會馬上折返渡馬坡,雙方都在與時間競爭。不過張遼雖敗,但其也非庸才,關鍵時刻察覺有異,及時撤兵退去。

勝敗一念間,如若張遼最後不追去葫蘆穀,而是選擇大軍壓城,結果隻怕會截然不同,或許江夏早已經淪陷,因為當時的江夏城中,隻剩下城樓之上那幾百裝模作樣的民兵,儼然已是一座空城。

想迷惑張遼,成功引誘其中計,就不得不派出一名智勇兼備的大將;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順利突破渡馬坡,並趕到麥城擊敗張允軍,也必須是勇猛過人的悍將方能為之;更為重要的是兩處兵馬皆不能太少,否則隻會成事不足,送羊入虎口而矣。為此,周瑜隻能釜底抽薪,一口氣派出所有可用之兵與可戰之將。

建安八年,大漢丞相曹操擊敗袁紹之後,兵不卸下甲,馬不歸原,又領三十萬大軍親赴荊州,討伐孫策與劉琦。

與此同時,就在曹操到達襄陽城後,江陵郡劉琦便將大權盡數交予劉備之手,孫、劉聯盟正式成立,共抗曹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