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何讓中華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之林同時又大放異彩?這是重大而又嚴峻的任務。我們以往輸出的多是和現代脫節的傳統藝術,對外文化交往逆差巨大。如何創作既有中國特色又反映共同人性的作品來走向世界?戲曲是傳統文化的瑰寶,但好像是博物館的珍品,多和現代精神有距離;要反映共同人性和現代精神,是否必須放棄中國特色呢?其實保留古裝和程式的戲曲也可以反映現代精神,包括改編西方經典和創作我們自己的古裝新戲。西方觀眾在看熟悉的經典故事時,會更注意獨特的極富表現力的中國式演繹。戲曲通過行當的程式化動作傳達出中國美學的精髓,能吸引更多外國人來了解中國文化。
戲曲表演有三個層次:演員要變成劇中人必須通過行當這一中介:在扮演任何角色之前,必須經過長時間“前表意”的訓練,熟練掌握行當的程式,再通過“表意”的排練,逐漸進入戲劇情境和角色性格,最終在舞台上達到“強表意”。戲曲既有前表意的豐富表現手段——行當的係統程式,又能自如地改造它們,以表現各種人物的高濃度的思想情感。不但與外國戲劇故事、反映現代精神的新故事“嫁接”,也可以吸引外國人來學。戲曲可以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萊希特這兩個體係中間搭起橋梁,其行當既可以用來展示海達、朱麗這樣情緒激烈相對寫實的人物,也可以用來展現布萊希特筆下的理性人物。用斯坦尼的話來說,戲曲的角色也必須入情入理,讓人感動;用布萊希特的話來說,在訓練和排練過程中,常常是先用與角色間離的行當訓練來加強表現力,而在演出中則以角色的身份和觀眾分享其種種體驗,穿過第四堵牆來打動觀眾。
前表意的程式動作是戲曲跨文化交流的技術性基礎,而行當的分類和拓展是戲曲跨文化交流的人性基礎——通過對相應的社會角色進行分類和呈現,來反映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普遍人性。盡管傳統戲曲的行當譜係還未能反映社會各階層的全貌,但作為古代社會最大眾化的人生教科書,通過行當分類來反映社會的各色人等以及社會對各種角色的規範要求,這種方法有其可取之處。不能由於其不符合西方現代話劇的標準就拋棄它;應該進一步拓展戲曲的行當譜係,根據發展中的現代社會的情況和觀念使之更豐富更全麵。
找到把傳統審美特色和現代精神相結合的方法後,戲曲可以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條捷徑,包括西戲中演和古裝新戲。這裏有兩個原則:內容上移花接木——改編西方經典和創作具有普世意義及現代精神的新戲;形式上移步不換形——保留並發展行當程式以及與之密不可分的中國古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