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萬燕
事情還得從1998年9月20日在河北承德召開的第四屆女性文學研討會說起。那天晚上,會議安排與會代表座談“女性文學與出版”的話題,我剛從門外走進會場,就被主持人提溜到話筒跟前“貢獻”點子。腦子還沒回過神來,隻得硬著頭皮上陣,貢獻了諸如“女學人隨筆叢書”、“女學人評論叢書”之類的歪點子,心想:誰愛折騰誰折騰去吧。
就此擱下不提。
轉眼到了1999年初,廣州方麵有人策劃出版“女博士隨筆叢書”,向我約稿。後來七搞八搞有點“叢”不起來,要交給書商去操辦了。我想,與其這樣不尷不尬,不如把自己去年那個歪點子做起來,或許更有價值。恰逢7、8月間身體不適,無法寫作,就和出版社張羅起這件事來。
當“點子”付諸實踐時,一係列的問題也跟著出來了。
例如“女學人”這個概念的確定。人們會憑思維慣性質問:某某某能算女學人嗎?那麼,什麼樣的人算“女學人”?書齋出身有學位者?高等學府或科研單位從事研究者?自我潛心於某一研究領域卻無職稱者?不以任何學術為業的學養浸潤者?答案非常不確定。
再例如是否隻收文學領域女學人的隨筆?其他領域的收不收?如果收了,她們是否能較好地以散文隨筆的形式傳遞雙重可能性——即在保有自身領域特點的同時創造散文隨筆的獨特風采?如果不收,這能算作規模比較整齊的女學人隨筆叢書嗎?叢書的姿態又應該如何?前衛的?不時尚的?懷舊的?在汗牛充棟的隨筆集、散文集裏,在眾音浮喧的女性叢書裏,再增加這麼薄薄的十本書究竟有多大的必要?
而且,我們和大家一樣,渴望也害怕走進大大小小的書店,那裏麵好書成林,壞書成堆,我們的叢書會塵埃落定在哪裏?
問題確實很多,但是有兩點定位最初就很清楚:避開小女人氣,避開純學術性。
站在這兩點定位上思考上述一係列問題,圖景就變得漸漸明晰起來:為了保有叢書的特征和實質,我們不再執著於“女學人”的內涵和外延,這個詞不再受“術業有專攻”的囿限,而是定位於當代知識女性的內在麵目,同時注重作者本人的思考、學養和對文化的關注,注重老、中、青三個年齡層麵的視野,注重理性和感性的雙重文化意義,注重多個領域的重要作者和內容。情懷或農或淡,狀態或中心或邊緣。
僅以領域的確定而言,我們采取了作者和內容雙向互補的方式,形成社會、翻譯、文化、曆史、藝術、文學六大板塊。例如李銀河是著名的社會學家,她本人的學術定位決定了她的大部分隨筆要以社會學的形態出現。當她用沉著樸素的筆調談論“我的女性觀”、“我對‘一夜情’的看法”時,實際上已經走出了高深的社會學研究,走進了社會關懷的領地。同樣,從事東歐文學譯介的崔衛平亦是同一性質,她敏於思辨的特長,借助對中國以外作品和人物的理解,反彈到中國文化本質之中,這本身就是一種開放多元的思考狀態。而張文華的“術業”身份沒有這麼固定,她一直淡入淡出於社會,卻長期浸染於文化,對音樂、繪畫、自然、精神、文學、人情、學術、人生拄事今情的獨特品味,奠定了她雋永醇厚的底蘊。艾雲也非學曆史出身,但她的這本書可說是“當代女學人文叢”中規模最齊整的一本“課題性隨筆”。她以西方和俄羅斯曆史上的六個傑出女人為題,雜糅了史實、隨筆乃至小說的筆法,在事實中想象,在想象中思索,在思索中升華,顯得既大氣又絢爛。馬莉的定位則非常別致,她寫詩,辦過畫展,但是這些表麵的藝術形式,遠遠比不上她的文本的內在藝術狀態,她用變幻迷離的語言,創造了一個神奇的藝術氛圍,即使在大量的書話中也彌漫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