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思想
(一)《人性,太人性的》這本書代表了尼采創作生涯中的“中期作品”的開端,拋棄了德國浪漫主義和瓦格納的影響,開始顯現出完全的實證主義的傾向。這個時期的寫作風格在於很少提出一套建設性的哲學體係,這些作品都是以數百條格言邊彙而成,《人性,太人性的》一書的第一部分最初於1878年出版,尼采在1879年出版了增補的第二部分《各種看法和原則》,1880年出版了第三部分《流浪者及其陰影》。三個部分一起在1886年以《人性,太人性的:自由靈魂之書》為名出版。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揭發出許多錯誤的假設,而不是對這些假設提出解釋,雖然尼采也在許多論點中使用了一些他的思想:他使用實證主義以及權力意誌的概念作為解釋問題的手段,雖然權力意誌的概念在這時還沒有發展成熟。
(二)《善惡的彼岸:未來哲學的序曲》尼采在書中提出了他對“生命的觀點”,並且認為那是“超越善與惡的”,否定了人類世上存在著一套普世的道德。在知名的主人—奴隸道德說裏尼采重新評價了稱霸西方哲學已久的人文主義傳統,他主張即使是對於弱者施加支配、占、或傷害,這也不見得是所有人都有資格指摘的。尼采在這本書裏貫徹了道德相對主義以及觀點主義的論點。最接近於他的中期作品的風格。在這本書裏尼采定義了真正的哲學應該具備的條件:想象力、自我主張、危險、創意以及“價值的創造”—其他的他都認為是附帶的條件。從這裏出發尼采質疑了一些哲學傳統上的重要假設,例如許多哲學流派常使用的“自我意識”、“知識”、“真理”以及“自由意誌”等概念。尼采批評這些傳統概念是沒有足夠證據的,他改提出力量意誌(thewilltopower)來解釋人類的行為。
三、影響
20世紀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藝術家都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發了他們富於創造性的作品的觀念和意象。尼采的著作對後世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他的思想具有一種無比強大的衝擊力,它顛覆了西方的基督教道德思想和傳統的價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後人類所必須麵臨的精神危機。雅斯貝爾斯說尼采和克爾凱郭爾給西方哲學帶來顫栗,而此顫栗的最後意義尚未被估價出來。雅斯貝爾斯、薩特、海德格爾、傑克·倫敦、福柯和德裏達等等都是深受尼采思想影響的哲學家,而直接受他影響的文學家同樣數不勝數:茨威格、托馬斯·曼、蕭伯納、黑塞、裏爾克、紀德,還有我們熟悉的魯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