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桓玄密報桓偉作為內應,但桓偉遑恐,更向殷仲堪自首,於是被殷仲堪擄為人質,並命其寫信給桓玄,在信中苦勸桓玄罷兵,不過桓玄不為所動,自度桓偉必因殷仲堪優柔寡斷、常慮兒子的性格而無危險。殷仲堪亦派殷遹率七千水軍至西江口,桓玄派郭銓和苻宏擊敗他;及後殷仲堪又派楊廣及殷道護進攻,桓玄再在楊口擊敗他們,直逼至離江陵二十裏的零口,震動江陵。後楊佺期自襄陽來攻,桓玄一度退後避其鋒銳,但終大敗楊佺期,及後由部將馮該並追獲及殺掉他。殷仲堪出奔,又被馮該追獲,及後被桓玄逼令自殺。
桓玄年末消滅了楊佺期和殷仲堪,於是在次年(公元400年)向朝廷求領荊江二州刺史。朝廷下詔以桓玄都督荊司雍秦梁益寧七州諸軍事、後將軍、荊州刺史、假節;另以桓偉為江州刺史。但桓玄堅持要由自己領江州刺史,朝廷唯有讓桓玄加都督江州及揚州豫州共八郡諸軍事,領江州刺史;桓玄又以桓偉為雍州刺史,朝廷礙於當時孫恩叛亂惡化,不能違抗。桓玄於是趁機在荊州任用腹心,訓練兵馬,並屢次請求討伐孫恩,但都被朝廷阻止。
隆安五年(401年),孫恩循海道進攻京口,逼近建康,桓玄聲稱勤王起兵,實際是想渾水摸魚,於是司馬元顯在孫恩北走遠離京師後下詔命桓玄解嚴。不過,桓玄當時完全控製了其轄區,不但作出調桓偉為江州、鎮守夏口,又以司馬刁暢督八郡、鎮守襄陽,桓振、皇甫敷、馮該等駐湓口等軍事調動,更建立了武寧郡和綏安郡分別安置遷徙的蠻族以及招集的流民。朝廷曾下詔征廣州刺史刁逵和豫章太守郭昶之,亦被桓玄所留。
元興元年(402年),司馬元顯下令討伐桓玄,桓玄在京的堂兄桓石生密報給他。當時桓玄已封鎖長江漕運,令東土饑乏,又因孫恩之亂未平,故以為司馬元顯無力討伐,便一直在荊州等待時機,蓄勢待發。然而收到桓石生的通報後,桓玄甚懼,打算堅守江陵。不過卞範之卻勸桓玄出兵東下,以桓玄的威名和軍力,令其土崩瓦解;反不應主動示弱於人。桓玄於是留桓偉守江陵,親自率兵東下。桓玄初仍憂他抗拒朝命,害怕手下士兵都不會為他所用,然而過了尋陽仍未見朝廷軍隊,於是十分高興,士氣亦上升,移檄上奏司馬元顯之罪。桓玄到姑孰時,派馮該等擊敗並俘獲豫州刺史司馬尚之,並奪取了曆陽(今安徽和縣)。當時司馬元顯因畏懼,登船而未敢出兵,而劉牢之因擔憂擊敗桓玄後會不容於司馬元顯,竟與其手下北府軍向桓玄投降。桓玄逼近建康,司馬元顯試圖守城但潰敗。桓玄入京後,稱詔解嚴,並以自己總掌國事,受命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錄尚書事、揚州牧,領徐州刺史,加假黃鉞、羽葆鼓吹、班劍二十人。
請看下一講:廢帝自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