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一詞的由來
“語文”一詞出現的曆史並不長。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製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學堂。當時的課程以至教材幾乎都是舶來品,全都是從西方引進的。隻有語文一科,教授的仍是曆代古文,當時稱為“國文”課。
不久,“五四”運動爆發,白話文運動隨之興起。人們開始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首當其衝受到了衝擊。於是,小學改設“國語”一科,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一些白話的短文,或者兒歌、故事作為教材讀本,中學雖然仍設“國文”課,但白話文的數量也有了明顯的增加,加進了魯迅、葉聖陶等新文學作家的一些作品。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期,葉聖陶、夏丏尊二人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並嚐試編寫新的語文教材。不久,日本侵華戰爭爆發,計劃被迫擱淺。
新中國成立以後,葉聖陶又一次提議改革“語文”科。這一提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采納,隨後推向全國。從此,語文便成了中小學教育中的主要課程。
“語文”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麵語言兩個方麵:口頭的謂之“語”,書麵的謂之“文”;口頭的包括聽和說,書麵的包括讀和寫。
使用“語文”這個名稱,表明了要進行全麵的語言訓練,糾正舊時長期遺留下來的書麵語言和口頭語言分家,教學裏隻管讀文章、寫文章,不管口語訓練的弊病。
我國的語言文字有多少
我國共有56個民族,目前使用著85種語言,但並不是每一種語言都有它的相應記錄符號——文字。
據統計,除漢族外,中國55個民族中,共有20個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它們是蒙、藏、維吾爾、滿、朝鮮、錫伯、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塔爾、柯爾克孜、傣、彝、景頗、拉祜、納西、傈僳、苗、佤、俄羅斯、壯。
在這20個民族中,傣、苗、蒙、納西族分別使用兩種以上文字。因此,實際上使用的文字共有27種,目前經常使用的隻有23種。
我國的漢字有多少
中國的漢字大約有四五千年的曆史了,由於字體的演變和社會的發展,漢字愈來愈多。中國的漢字究竟有多少呢?從曆代字書中可以作出如下的統計:
夏商時期陶文500餘字。
商代甲骨文約有3500~4500字。
漢代揚雄著《訓纂編》選收了5340字。
漢代許慎著《說文解字》選收了9353字。
魏代李登著《聲類》選收了11520字。
魏代張揖著《廣雅》選收了18151字。
梁代顧野王著《玉篇》選收了16917字。
宋朝陳彭年等著《廣韻》選收了26194字。
宋朝張麟之著《韻海鏡源》選收了26911字。
宋朝司馬光等編撰《類篇》選收了31319字。
明代梅膺祚著《字彙》選收了33179字。
明代張自烈著《正字通》選收了33440字。
清朝張玉書等編撰《康熙字典》選收了47035字。
民國時期歐陽溥存等編撰《中華大字典》選收了48000字。
今《中華字海》選收了85000字。
漢字的數量雖有數萬之多,而常用的卻隻有幾千個。1988年國家語委、國家教委公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共計3500個字,據檢測結果,覆蓋率達99.48%。
測測你認識多少字
在字的海洋中,我們每人能認識和使用的隻占很少一部分,不認識的字中,則有很大一部分已經死亡或被淘汰了。字典中的數萬漢字,已死亡或瀕臨死亡的字也高達百分之八十以上!
那麼,在這麼多中國漢字中,怎麼知道我們到底認識多少呢?
台灣心理學家張耀翔做過有趣而簡便的試驗,他抽樣找出一百個漢字,由被測者在不做準備情況下認讀。知音知意算一個;知音不知意,或知意不知音算半個;每人統計一下在這一百字中自己認識多少個,然後乘一百三十五倍,就是此人的認字數目。經過抽樣調查,這個方法測出的結果比較具有準確性。
一百字抄錄如下:
花和叩切全居奔科直台腓職謹異璧綱紂鯧璧密島邦朵僑俱俞助協嚕汁畸喋枯狂疆桔瘦羹蚤藥蔭軸辯鯉策窩放消漕時朏烝濫旗遙氨郯蘸鉷坺增掛扞喬您揞桀樗櫳殳撬泐磟確賺飿撮閎靈韁簸蠱蠻瘰蓉猿膿臢菱踅鴂覜獾紕鎝黨肝髕鷗鰭舘。
上述百字中若認識40個,則40×135等於5400,也就是說,認識漢字大約有5400個。如果測出你認識的字少於2000個,那麼,你就得趕緊多學學了。
漢語拚音的由來
為了便於認字,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知道了用符號給生字注音的方法。
最早的注音法是產生於漢代末年的反切法,這種方法是漢語拚音的萌芽。所謂反切,就是用兩個字將另一個字的音拚合出來,反切上字與所切之字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切之字韻母和聲調相同。即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如“練,郎甸切。”就是用“郎”的聲母和“甸”的韻母“ian”和聲調拚成“練”的音。
而采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其曆史則隻有400多年。公元1605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後,最先采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意。另一法國傳教士金尼閣為了方便西洋人學習漢語,寫了一部《西儒耳目資》,也是用西文為漢字注音的。後來,又陸續出現過多種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漢語拚音方案。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鴉片戰爭後曾任駐華公使等職的英國人威妥瑪所擬定的“威妥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