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十歲開始1(1 / 1)

瀟灑走向夕陽時

柳憲權

勝武把過去文稿集結付梓,將自己的心路曆程和生活足跡作以梳理與回眸,留給自己,也是送給親友的禮物。為此,我特別高興。因為我乃勝武此舉的倡議者、遊說者、鼓動者,如若再遵囑寫一篇文字放在文集裏麵,那我也就成了參與者了。

自詡“四者”的我,是勝武中學同學,與之相識、相交、相知,已是四十三年了。在所有同學中,或許我倆相遇點最多:從中學時的一個班(還曾同桌),到當知青時的一個宿舍;從正式參加工作後在同一個林場,再後來,我到伊春市內的區府就職後,勝武也來到伊春市內的商業單位謀求發展。或許我倆聯係線最熱:從幾十年前的傳統書信往來,到十多年以來的手機聯絡,再到近幾年的網絡交流,幾乎沒有中斷過。《菜根譚》中有雲:“義俠交友,純心做人。”朋友是處出來的,是交出來的,更是敬出來的。勝武與我始終相敬如賓,從未紅過臉兒甚至未開過一句稍許過分的玩笑。我倆中學時,曾在假日騎自行車行幾十裏地,到伊春市內花錢織毛衣,因所帶毛線略有潮氣店家不收,我倆便靈機一動到市區南山上一邊曬毛線,一邊樂哉悠哉地憑高遠眺林城全景;曾在小興安嶺腹地的東卡林場用美式步槍打鐵鍬,那時雖工作生活甚苦,卻也在苦中作樂;曾在2010年秋相約從大連乘坐棒槌島號輪船,去山東長島同訪盧永新同學,蓬萊閣上尋訪八仙,共吟“長島人歌動地哀”,一起遙望黃渤海分界線那S形奇觀,還有多次的開懷暢飲,促膝長談。 2012年4月1日,我們雙子河中學71屆同學畢業四十年聚會,手捧當年照片,勝武儼然帥氣“小虎隊”成員,我亦少年模樣。撫今追昔,感慨良多!仿佛那些遙遠的事情,都在昨天發生,端詳發黃的照片,才大吃一驚。時間腳步真快,來不及回味,就到了這般光景。有青山作證,一切都在不言中。

勝武性格內向、百折不撓、執著追求,屬於那種“認準一條道兒跑到黑”的主。自從進入社會以來,他從事過多種職業,幹過不少活,無論幹什麼,都幹得有聲有色、有模有樣、有始有終。他曾做過瓦匠,幹活心靈手巧,老師傅直誇“小嶽將來有出息”;他曾是一位不錯的廚師,飯菜做得讓人“吃嘛嘛香”;他當過機械技工,從學徒開始一直整到冷加工行業的八級正。後來更邪乎了,他憑著自學,完成了法律專業函授學習,之後毅然走出興安嶺,到大連去發展。進入律師行業後有數個相當成功的案例,在大連電視台的法製節目中做了專題報道。這還不算,這夥計還玩起了文學,讀了不少大家、名家的散文、隨筆,散文寫得了得。更在網絡上策馬揚鞭,熱帖連連,曾任小興安嶺論壇版主,各路山神折腰稱臣。於是我感悟,智商、悟性、天賦乃成大事者之先決。或許遺傳基因緣故,勝武像其父親一樣,就是聰明。與勝武嘮起這個話題,他說吃的苦自己知道。他說對我的詩《夜夜伴書香》情有獨鍾,頗有共鳴。該詩中有這樣幾句:夜呀/捧卷伴書香/花開的聲音/鳥飛的翅膀/都在窗口綻放/置身書房/一束燈光/大江東去的篇章/小橋流水的詩行/翩翩來自書上/ 駿馬樣的讀書人/跑不完草原的寬廣/蚯蚓樣的讀書人/品不夠泥土的芳香。他說這些年他就是這樣過來的。原來如此。

我與勝武的故事,從十六七歲開始,而勝武自己的故事則《從五十歲開始》。文集的大部分我都從電子郵件拜讀過。曾有一段時間,我上班就打開電腦,尋找勝武郵件,有則高興,無則掃興。現又重讀,又生發了一些新的認識。深深感到他的熾熱感情、他的肺腑之聲、他的不懈追求、他的生活體驗、他的精神寄托、他在職場上的有效給力、他生命的正能量,力透紙背觸手可及。如果用關鍵詞來概括,或許集中體現了鄉情、友情、性情。

20年前,勝武有勇氣、有膽量放棄全民所有製身價,攜妻帶子闖蕩遼南,麵對陌生環境,應對生存艱難,思鄉之情浸染不少文稿。故鄉山水親,草木總關情啊!在他的這一類文稿中,散文《家鄉有棵老柳樹》是代表作。那濃酒般的感情噴發,那刺繡般的細膩描寫,深深憾動了人的心旌。經我推薦此文發表在《伊春日報》上,贏得編輯和眾多讀者好評。還有一些篇什是對家鄉兒時的回憶,從中可觸摸其赤子之心,讀罷令人幾近潸然。文集洋溢著誠摯的友情。深情回憶與師長、與同學、與兒時夥伴的相處交往。勝武是靠人品吃飯、靠本事吃飯的人,特別善待朋友,常懷一顆感恩之心。如果有人在好多年前請他吃過兩個饅頭,他會想法找機會請您吃一頓海鮮。讀《從五十歲開始》可見勝武特有的性情。其思想的深度、看問題的高度、知識的寬度、參與社會的熱度,都值得認真學習。作為老同學、老朋友,我覺得很驕傲。

歲月不覺老,滄桑話人生。勝武小我一歲,也已五十有九了。掩上《從五十歲開始》無限感慨。一位著名詩人的四句話,引起了共鳴:

慷慨灑過青春血,激昂拚將中年命,瀟灑走向夕陽時,柔情回首少年夢。

2013年2月27日於伊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