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結束語(1 / 2)

中國加入WTO後,農產品對外貿易在WTO多邊貿易體製框架下進行,並遵守相關協議的規定,近八年的貿易實踐表明:入世既給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帶來前所未有機遇,也使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麵臨著嚴峻的挑戰。從入世的第三個年頭(2004年)開始,中國由農產品淨出口國轉變成為農產品淨進口國,相當部分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由於缺乏足夠的比較優勢而受到衝擊。鑒於農產品對外貿易的特殊意義,我們認為當前和今後相當長時期內中國針對農產品對外貿易製定一定程度的保護政策的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當前形勢下,如何使中國的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政策合理、合法、有效,則是我們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近十年的理論學習、資料收集和實證研究,終於將這些學習心得、研究成果編輯成冊,並付梓出版,這承載了筆者對“三農”深切關注和默默期待,真心希望她的出版能吸引更多的專家、學者以及各級政府對農產品貿易保護理論和實踐進行更深入、更深刻的探索,為國家繁榮富強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本書的觀點和結論主要包括:一是發達國家通過長期實踐,基本已經形成了完善的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政策體係,該體係既包括邊境措施,又包括國內支持政策;既有關稅壁壘,又有非關稅壁壘;既有進口限製政策、又有出口鼓勵政策。這些政策盡管麵臨諸多批評,但對其國內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意義重大,它給我們提供有益的經驗和啟示。二是,盡管WTO原則上反對各國實施任何形式的貿易保護,積極倡導貿易自由化,但是,WTO有關農產品對外貿易的現有規則仍然為其成員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對本國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留下了一定的政策空間。中國完全可以利用這些規則合法地對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進行保護。三是,入世後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步入艱難發展時期,農產品比較優勢呈現不斷下滑趨勢,而現行的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政策又問題重重。鑒於此,中國政府亟需充分考慮現實國情,有選擇地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對現有的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政策進行調整,進一步改善農產品對外貿易環境、提升農產品比較優勢。

由於本人理論水平有限,研究時間不長,成文比較倉促,在部分內容的研究中仍然還存在著不少有待解決的問題。今後筆者將繼續鑽研本課題,使之更加完善、更加科學、更加合理。今後,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有:首先是關於政府幹預經濟的合理邊界問題。政府幹預經濟是建立在市場失靈的前提基礎上的,但在經濟轉型時期,市場不健全與市場失靈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如果不能對一種經濟現象作出準確判斷,政府就很可能越位幹預,這反過來會影響市場發育和經濟的良性發展。但在現實經濟中,卻很難判斷市場不健全與市場失靈的邊界。對於不同產業,以及同一產業內部不同行業,其生產、技術、產品、流通等特點存在很大差異,如何把握某一產業的具體特征,是研究政府是否幹預、如何幹預的前提,研究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問題也同樣如此。限於本人理論水平和精力,本書對此涉足不深,還需要進一步鑽研。其次是關於提升中國農產品比較優勢的途徑問題。如何提升中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是關係到農產品對外貿易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問題,無論深化市場化改革,還是加大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力度,都應該著眼於提升中國農產品比較優勢。但是,提升農產品的比較優勢雖然體現為一種經濟現象,但還涉及到曆史、政治、人口、社會等多方麵複雜因素,而在本書中對農產品比較優勢的分析局限於經濟方麵,考慮因素比較單一,難免會影響提升農產品比較優勢的實際效果。再次是關於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手段的選擇問題。對於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應該包括政治、經濟、法律、宣傳輿論等各種手段的綜合應用。然而,本書僅僅討論了經濟和法律手段的選擇,這顯然不是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手段選擇的全部。而且對於各種手段,還存在著不同的適用條件和空間範圍。這些問題都有待於今後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