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標誌著中國經濟全麵融入世界市場。加入WTO之前,國內外很多專家、學者乃至普通民眾都對中國農產品貿易在世界競爭中的弱勢地位表示出深深的憂慮。八年來,中國農業並沒有像想象中那樣不堪一擊,逐漸開放的市場給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從而帶動了農業的穩定發展。但是同時,農產品對外貿易所麵臨的衝擊也已逐漸顯現。2004年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在連續保持20年順差後,首次出現逆差,隨後四年,逆差格局持續,2008年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逆差達到曆史最高水平。這種對外貿易格局的持續顯然不是我們所期望的,它無疑會使本來就很嚴峻的“三農”問題雪上加霜。在紛繁複雜的國際市場中,如何更好地促進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的發展?如何切實地保障農民的實際利益?這是我們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問題。鑒於此,本書綜合運用國際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等相關理論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分析了發達國家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政策實踐和農產品多邊貿易規則,闡述了中國實施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政策的特殊必要性,並深入剖析了目前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及其保護政策中存在的問題,最後就新時期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政策的調整提出了相關建議。
19世紀以來,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一直盛行於發達國家。盡管在WTO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下,農產品貿易自由化正在逐步興起,但其進展並不盡如人意。發達國家迫於WTO的壓力,雖然在形式上對傳統的貿易保護政策措施進行了更新,但其貿易保護的實質並沒有改變。當前,發達國家紛紛結合各自的資源稟賦、經濟實力、技術水平等方麵的優勢,建立了覆蓋農產品進口、出口兩方麵以及農產品貿易各環節的完善的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政策體係。盡管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政策遭到了多方麵的批評,但是,它確實有效地保護了其國內農業生產者的經濟利益,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對發達國家貿易保護政策進行深入研究,有助於人們認清中國在特定曆史條件下製定並實施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政策的必然性,有助於中國農業在競爭中求發展、在妥協中求保護,有助於中國增強在複雜貿易環境下駕馭新型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政策的能力。
作為WTO成員國之一,中國在選擇和製定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政策時,首先必須將WTO相關規則作為基本參考框架。WTO雖然原則上反對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張世界各國降低和取消關稅等貿易壁壘,倡導貿易自由化,但仍然為其成員國,特別是發展中成員國對本國農產品貿易保護留下了一定的政策空間。因此,實現多邊貿易規則下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的削減甚至消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仍將是一種政策常態。在多邊貿易規則的約束下,國際農產品貿易保護表現出技術化、綠色化、政治化、動態化、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在此趨勢下,中國如何構建合理、合法、有效的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政策,是我們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
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政策的理性選擇必須以比較優勢現狀作為客觀基礎。本書對中國農產品比較優勢狀況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其不容樂觀。這與中國政府長期以來對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不力是密不可分的。盡管近年來,特別是十六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中共中央宣傳部,2006),積極構建安定有序、充滿活力的和諧社會,中國政府更加關注和支持農業發展,並對現有的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政策進行了積極調整;但這種努力與農產品貿易持續健康發展的要求還有相當距離:現有的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政策本身存在著保護力度不夠、結構不合理、效率損失嚴重與其他經濟政策協調性較差、與WTO《農業協議》等相關規則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衝突等問題。
基於中國多數農產品不具備比較優勢或比較優勢正在逐漸衰減的現實,為了進一步提升中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水平,增強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為了保持國家政治的穩定有序、社會的長治久安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亟需借鑒國外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政策的經驗,積極探索既符合WTO相關規則,又順應中國農業現代化要求的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政策體係。本書最後從進口限製政策、出口促進政策、國內支持政策和積極參與多邊貿易談判等四個方麵,針對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保護政策的現實選擇提出了具體的政策建議。
由於水平有限,書中錯誤遺漏在所難免,我真誠地期待各位專家、學者和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詹晶
2009年11月19日
於南華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