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彥博士的《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儲蓄過剩問題研究》一書就要出版了,作為導師,我很高興,欣然接受為此書寫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獲得了迅速發展,國家的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經濟發展的環境和製約經濟發展的條件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經濟發展在相當長時期曾受到儲蓄不足的困擾,由於經濟落後,人均收入水平低,能夠提供的國民儲蓄有限,遠不能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為解決這一矛盾,國家直接控製了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強製性地控製消費增長,以維持高的儲蓄率和投資率,盡管如此,儲蓄不足的問題依然突出。改革開放以來,國民收入分配流程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國家不再直接控製國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過程,因而也不能直接決定儲蓄率和投資率,但由於國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國民儲蓄率一直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上,同時外資大量流入,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儲蓄不足逐漸為儲蓄的相對過剩所取代。儲蓄過剩的出現是我國經濟發展中麵臨的一個新課題,它不僅反映了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的新態勢和新問題,而且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多方麵的影響。李學彥博士在校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對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這一新課題進行了深入係統的研究,陸續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的寫作,並順利通過了博士學位論文答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儲蓄過剩問題研究》一書就是在他的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的,是李學彥博士近些年來的一項重要研究成果,該書的出版,有助於推動對我國經濟發展中儲蓄過剩問題的理論研究和實際問題的解決。

流行的經濟增長和發展理論,通常關注的是發展中國家的儲蓄不足問題,甚至把儲蓄不足看作困擾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似乎解決了儲蓄不足問題,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了。新古典增長模型中,儲蓄比例和人口增長率這兩個因素共同決定一國的人均資本量,而人均資本量又決定人均國民收入。根據這一模型,在人口增長率一定條件下,要提高人均國民收入,必須提高儲蓄比例。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在其《經濟成長的階段》一書中提出了經濟發展的階段論,他認為,一國的經濟發展要經曆五個階段,其中關鍵性的是“起飛階段”,而把國民收入的10%用於儲蓄並使其維持二三十年以實現自維持增長作為經濟起飛的必要條件。發展經濟學家劉易斯甚至認為,“經濟發展理論的中心問題是要理解一個原先的儲蓄和投資占不到國民收入的4%或5%的社會本身變為一個自願儲蓄增加到國民收入12%到15%以上的經濟的過程。”阿瑟·劉易斯:《二元經濟論》,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頁。在錢納裏和斯特羅特那裏,儲蓄缺口和外彙缺口成為發展中經濟發展的基本約束條件,他們把兩缺口的存在看作引進外資的根據。他們的理論明顯與中國和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實踐不相符合。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不存在儲蓄缺口和外彙缺口,不僅如此,而且出現投資缺口和由於出口持續大於進口帶來的外彙儲備的不斷累積,與此同時,還伴隨大量外資的流入。中國經濟發展出現的這些新情況和新問題,難以在現有的理論中得到解釋。李學彥博士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把儲蓄過剩納入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對中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這一新情況和新問題作出了新的理論概括和理論解釋,從而使得該書具有一定的開拓性和創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