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器是以稀有且貴重的金屬——黃金和白銀為基本原料加工製成的器物。由於金銀具有美麗的光澤和穩定的化學特性,自它們被人類發現的那一天起,便與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古今中外,金銀及其器物憑借體積小、價值高的優勢經常以貨幣、賦稅、貢奉、贈送、賞賜、施舍、陳列、觀賞、賄賂、賭博等多種形式,作為政治鬥爭、經濟製度、對外交往的媒介物,直接參與到豐富多彩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民族融合、對外交流乃至軍事生活當中,成為社會運轉的潤滑劑,這是其他任何質料的器物都無法取代和比擬的。經濟學家把它們視為價值尺度,藝術家把它們作為精美藝術品的材料,商人和收藏家把它們當成財富,而每一位普通人也或多或少地與金銀發生著聯係。

金銀的價值觀念早已深入人們的靈魂深處並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甚至波及日常生活用語的使用,如稱不能改變的話為“金口玉言”,不能變更的信條或法律原則稱作“金科玉律”,表示堅不可摧稱“固若金湯”,寫文章精練叫“惜墨如金”,此外還有“金童”“金枝”“點石成金”等。

在中國古代,金銀器作為一種身份和地位的標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僅僅為統治階級專用,普通百姓根本無力問津。所以與陶瓷器、銅鏡、錢幣等文物不同,中國古代金銀器藝術堪稱是一門專為貴族服務的藝術,統治階級為了自己享樂的需要,往往在製作金銀器的過程中不計工本,力求盡善盡美,創造出不少精美絕倫的佳作。盡管唐代中期以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金銀器逐漸走下神壇,開始進入富裕的商人和百姓家庭,但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民間的金銀器與上層階級的金銀器相比,與其說是藝術品,不如說是財富的一種收貯和表現手段。

近年來,隨著藝術品市場的紅火和國際金銀價格的不斷飆升,使得古金銀器的收藏也越來越被人所重視,但與古青銅器、瓷器、書畫、錢幣等藏品相比,其價格仍處於一個較低的平穩狀態。尤其是清末至民國時期的銀器,收藏門檻較低,做工較為考究的銀熏爐、手鐲、長命鎖等器物也就2000~5000元,至於做工一般的銀鎏金花簪也就200元左右,銀耳墜的價格不過約150元。當然與銀器相比,金器的價格就要高許多。近年來,在海外的一些拍賣市場上,一件唐代銀鎏金花鳥紋蛤形盒拍到4.83萬美元,一頂元代金絲鳳冠以13.8萬港元成交,價格最高的可算是一組清代禦製足金酒具,拍賣價達到了46萬港元。這些金器拍品還是幾年前成交的,如果再過幾年,其成交價格肯定會更高。總體看來,如果經濟條件許可,在目前的形勢下涉足金銀器的收藏與投資,仍可以說是風險較小,且後市升值空間還很大。

和其他藝術收藏品一樣,古玩市場上也充斥著不少金銀器贗品,古金銀器的收藏同樣麵臨著鑒定和辨偽的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對其材料質地的鑒別,二是對其製造年代的鑒別。根據現在的科學技術手段,對金、銀器質地的鑒別已能做出比較精確的測定,甚至對一件金銀器不同部位的成分差別,亦能量化測定。但現代科技手段在古金銀器的年代測定方麵卻無能為力,目前主要依靠考古學建立的一套曆代金銀器標準器,通過與之進行對比、印證,達到判斷金銀器製作年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