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反對腐敗,是黨必須始終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必須充分認識反腐敗鬥爭的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製,在堅決懲治腐敗的同時加大教育、監督、改革、製度創新力度,更有效地預防腐敗,不斷取得反腐敗鬥爭新成效。
(一)加強廉潔從政教育和領導幹部廉潔自律。貫徹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在全黨深入開展黨性黨風黨紀教育,把廉政教育列入幹部教育培訓規劃,有針對性地開展示範教育、警示教育、崗位廉政教育,改進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實效。加強廉政文化建設。領導幹部要嚴格遵守廉潔自律各項規定,嚴格要求自己和配偶子女、身邊工作人員。依紀依法查處和整治領導幹部利用職務便利為本人或特定關係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等問題。完善黨員領導幹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製度,把住房、投資、配偶子女從業等情況列入報告內容。加強對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國(境)外的公職人員管理。進一步規範離退休領導幹部在企業和各類學會、協會、基金會任職行為。按照節儉、高效、廉潔的原則,繼續推進公務消費和公務接待製度改革。
(二)加大查辦違紀違法案件工作力度。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堅決遏製一些領域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勢頭,決不讓任何腐敗分子逃脫黨紀國法懲處。嚴肅查辦發生在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中濫用職權、貪汙賄賂、腐化墮落、失職瀆職案件,嚴肅查辦商業賄賂案件和嚴重侵害群眾利益案件,嚴肅查辦群體性事件和重大責任事故背後的腐敗案件。加強工程建設、房地產開發、土地管理和礦產資源開發、國有資產管理、金融、司法等領域專項治理。健全反腐敗協調工作機製,加強查辦大案要案組織協調,形成整體合力。健全反腐倡廉網絡舉報和受理機製、網絡信息收集和處置機製。堅持依紀依法辦案,完善舉報人和證人保護製度,保障被調查人合法權益,依法追究誣告陷害行為。完善重大案件剖析製度和通報製度,發揮查辦案件懲戒功能和治本功能。
(三)健全權力運行製約和監督機製。以加強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監督為重點,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製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製,推進權力運行程序化和公開透明。凡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都要向社會公開,接受群眾監督。嚴格執行和不斷完善領導幹部述職述廉、誡勉談話、函詢、質詢、罷免或撤換等製度,地方黨委常委會要把廉政勤政、選人用人等方麵工作作為向全委會報告的重要內容。推行黨政領導幹部問責製、廉政承諾製、行政執法責任製。加強和改進巡視工作,健全巡視工作領導機製,選好配強巡視幹部,完善巡視程序和方式,提高巡視成效。完善紀檢監察機關派駐機構統一管理,健全對駐在部門領導班子及其成員監督的製度。完善黨政主要領導幹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加強對財政資金和重大投資項目審計。堅持黨內監督與黨外監督、專門機關監督與群眾監督相結合,發揮好輿論監督作用,增強監督合力。
(四)推進反腐倡廉製度創新。堅持用製度管權、管事、管人,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最大限度減少體製障礙和製度漏洞,完善防治腐敗體製機製,提高反腐倡廉製度化、法製化水平。深化行政管理體製改革,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進一步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深化司法體製和工作機製改革,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健全執法過錯、違紀違法責任追究等製度,保證公正司法。深化預算管理製度改革,完善和規範財政轉移支付製度,加強財政性資金和社會公共資金管理,徹底清理“小金庫”。健全金融市場機製,加強金融監管和內控機製建設,完善金融賬戶實名製,有效防止和嚴厲懲處利用證券市場和資本運作等手段進行腐敗活動。完善政府重大投資項目公示製和責任追究製。按照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現代市場體係要求推進相關改革,建立健全防止利益衝突製度,完善公共資源配置、公共資產交易、公共產品生產領域市場運行機製。完善國有企業權力運行製衡機製、薪酬激勵和約束機製。加強反腐倡廉製度執行情況監督檢查,提高製度執行力,維護製度權威性。
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是全黨的重大政治責任。各級黨組織要認真貫徹本決定精神,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全麵落實黨建工作責任製,建立健全黨建工作長效機製,確保黨的建設各項部署落到實處。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部門齊抓共管、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黨建工作格局,充分發揮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職能作用。各級黨組織書記要切實履行抓黨建第一責任人職責。完善黨建工作考核綜合評價體係,加強分類指導、統籌協調、監督檢查,建設高素質黨務工作隊伍。加強黨建工作調查研究,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全麵認識和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規律,推進黨建理論創新,為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提供科學指導。
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黨的建設工作,由中央軍委根據本決定精神作出部署。
全黨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麵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麵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把黨和國家事業繼續推向前進而努力奮鬥,永遠不辜負人民的信任和期望!
(原載《人民日報》2009年9月28日第1版)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
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
(2009年9月18日中國共產黨
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於2009年9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
出席這次全會的有,中央委員194人,候補中央委員163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和有關方麵負責同誌列席了會議。黨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層黨務工作者、基層黨員和從事黨建工作研究的專家學者也列席了會議。
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錦濤作了重要講話。
全會聽取和討論了胡錦濤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習近平就《決定(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
全會充分肯定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認為,中央政治局全麵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一中、二中、三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隆重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大力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北京奧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萬眾一心,迎難而上,銳意改革,共克時艱,全力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加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力度,取得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明顯成效,推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健康開展,加快推進地震災區災後恢複重建,維護民族地區社會大局穩定,全麵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全麵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
全會研究了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幹重大問題,認為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進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對於全麵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全會指出,中國共產黨成立88年、執政60年、領導改革開放30年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為己任,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鬥,戰勝各種艱難險阻,不斷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我國相繼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的曆史性轉變,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曆史性轉變,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曆史性轉變,中華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偉大創舉,是根本改變中華民族命運、深刻影響人類曆史進程的偉大變革。實踐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全會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新變化,國際力量對比出現新態勢,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呈現新特點,綜合國力競爭和各種力量較量更趨激烈,給我國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全麵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我國正處在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向前邁進。在我們這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黨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肩負任務的艱巨性、複雜性、繁重性世所罕見。黨要適應這樣的新形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實現黨的十七大描繪的宏偉藍圖,必須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自身建設。
全會指出,當前,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黨的建設狀況、黨員隊伍素質總體上同黨肩負的曆史使命是適應的。同時,黨內也存在不少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不符合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削弱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嚴重損害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嚴重影響黨的執政地位鞏固和執政使命實現,必須引起全黨警醒,抓緊加以解決。
全會指出,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對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黨麵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複雜的、嚴峻的,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和緊迫。全黨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常懷憂黨之心,恪盡興黨之責,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繼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確保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曆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曆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