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獨龍族有影響的人物(1 / 3)

一、孔誌清

孔誌清(1916~1998年),男,雲南省貢山縣獨龍江鄉孔目村人,獨龍族名“孔目鬆旺”。1932~1938年先後在貢山永拉嘎小學和茨開省立小學就讀,1938~1943年受中國著名植物學家俞德浚先生推薦、資助,到國立大理中央政治學校學習,是新中國成立前唯一到內地讀過書的獨龍族人。1944~1947年任國民政府獨龍江地區區長,因不滿當時國民政府黑暗統治,於1948~1950年自動脫離區長職務在家務農。1950年7月獨龍江宣告解放,任獨龍江區區長。1956年10月1日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成立,當選為第一任自治縣縣長。1957年當選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副州長,1964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文化大革命”時期受衝擊,下放到“五七”幹校,“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平反複職,曆任貢山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政協貢山縣第一屆委員,政協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委員第四、第五、第六屆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屆委員,於1998年5月因病去世。孔誌清是獨龍族知名的上層愛國人士,是獨龍族第一代政治家,也是獨龍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者之一,為獨龍族文化工作者提供了大量民間文學、文化知識。

二、馬扒恰開

馬扒恰開(1907~1983年),男,雲南省貢山縣獨龍江鄉馬扒拉村人。民國時期,受貢山菖蒲桶(今丙中洛)民國行政公署的任命,曾在獨龍江下江的巴坡、孟頂、馬庫一帶任保長三年之久。新中國成立以後,1951年8月受貢山縣人民政府任命,任獨龍江區區長。1962年以後當選為政協貢山縣第一、第二屆副主席,政協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委員會第一、第二、第三屆副主席。馬扒恰開是獨龍族知名上層愛國人士,任職期間,為貢山縣各族人民的團結和建設事業作出了貢獻,於1983年6月因病去世。他不僅是獨龍族一位出色的政界人士,也是獨龍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者之一。

三、白麗珍

白麗珍(1940~),女,雲南省貢山縣獨龍江鄉白利村人,中共黨員,獨龍族名白利阿娜。1953年9~12月被保送到怒江州府碧江縣民族學習班學習,1953年12月~1954年4月在中共貢山縣委民族工作隊任丙中洛區民族工作隊隊員。1954年7月~1955年7月在雲南民族學院民族幹部培訓班學習,畢業後先後在碧江縣民族工作隊、州人民法院等部門工作。1958年7月,調貢山縣獨龍江區黨委工作,先後任獨龍江區區委委員、婦聯主任、貢山縣婦聯副主任、監委委員,曆選為縣人民代表,州人民代表等。1963年被選為共青團中央候補委員。1965年調州團委工作,任州團委副書記。1973年12月以後在中共怒江州委工作,先後任中共怒江州委常委、州委副書記、州革委會副主任等職。1982年調政協怒江州委員會工作,任州政協常委。她是獨龍族曆史上第一位女幹部和進入政界並任國家機關要職的女性,第一批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獨龍族女黨員,她不僅是一位出色的政界人士,也是獨龍族一位做詩、唱歌能手。

四、木裏門·約翰

木裏門·約翰(1938~),男,雲南省獨龍江鄉木郎當村人。從小就皈依基督教,1953年到緬北學習過緬甸獨龍族“日旺文”《聖經》一年。回國後參加工作,曾被縣黨委、政府保送到雲南民族學院學習,後一直在縣文化館工作。從1979年起,開始研究和創製獨龍文。在雲南省民語委龍乘雲先生的協助下,1983年12月,獨龍文方案及《漢語獨龍語對照課本》在雲南省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指導委員會第二次全委擴大會議上討論通過。木裏門·約翰是獨龍族文字創製第一人,他長期在縣文化館工作,對獨龍族的文化建設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他是獨龍族文化重要的傳承人之一,被譽為“獨龍族歌手”。

五、伊裏亞

伊裏亞(1912~1998年),男,雲南省貢山縣獨龍江鄉孟頂村人,民族宗教上層人士。1943年加入基督教教會,1948年被教會保送到美國傳教士舉辦的維西縣托底教會學校學習8個月。回獨龍江後,擔任教會管事助手,講經傳教。新中國成立後,貢山縣成立基督教三自愛國委員會,先後任貢山縣三自愛委員會會長,雲南省三自愛委會理事,雲南省基督教協會副會長等職。曆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貢山縣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屆副主席,政協怒江州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屆副主席。1956年,伊裏亞曾光榮地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國慶節觀禮活動。曾隨同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總理等到瑞麗芒市參加“中緬邊界問題座談會”,為後來中緬邊境在獨龍江區域的正確定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伊裏亞是獨龍族知名的宗教上層愛國人士,一生為宣傳黨和國家的民族宗教政策,為邊疆的穩定和各族群眾的團結、友愛奔波。他不僅是一位教牧人員,也是獨龍族傑出的文化傳承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