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對症下藥,讓學生入室即學
有人問,激情和魅力來自哪裏?我覺得與狀態有很大的關係,好比兩輛停放的汽車,一輛是新車但髒兮兮的,另一輛是舊車但擦拭得幹幹淨淨的。若要你選擇一輛車去開,我想大部分人會選擇那輛擦拭幹淨的舊車。發生在課堂裏的狀態也是如此,我在做課堂調查的時候,發現課堂裏有真狀態也有假狀態,有真討論也有假討論,有真聽課也有假聽課,有真學習也有假學習,再進一步推說,有真學生也有假學生。什麼叫假學生呢?我解釋一下,這些學生也是天天來到學校,走進教室,放學後走出教室,走出學校。但我敢保證他們隻是用身體來學習,沒有用腦袋來學習,身在教室,心在外的具體寫照。所以對什麼都是心不在焉、熟視無睹、麻木不仁。這類學生,我覺得可以成為假學生。這類學生讓老師們很是頭疼,為什麼他們不能專心聽課,不能傾聽老師的心聲?
除了一些教育專家給出的解釋外,我覺得不能傾聽的不光是學生,對於老師,甚至是其他行業的成年人來說也是如此。能不能傾聽的關鍵一點是要看你說的那些事與他有沒有關係,再深入地講,要看關係有多大,關係越密切聽得越準確、記得越牢固。教育專家李炳亭說過,“為李大娘報仇!”就能點燃仇恨的火花和抗日的決心,至於怎樣去報仇,你不需要了解你就願意主動去參加,並深深得記得這仇恨。這就源於發動人的魅力,一句“為李大娘報仇!”便引起民眾的共鳴。所以,對於那些不能傾聽,不願意傾聽老師講解的學生,老師要翻過來去傾聽他們,找到他們的共鳴點,對症下藥。
我的老師趙新芳給我講過邢台一個聾子的故事,聾子是真的,故事也是真的,姑且稱之為甲先生。
甲先生從小失聰,平時與人交流靠手中的紙和筆。一次,甲先生的一位鄰居跑來借東西,甲先生並不喜歡這位不太友善的鄰居。所以,在一開始鄰居開口借東西時,他就揮舞著手臂,做出聽不懂的手勢。其實,甲先生從鄰居口型和手勢早知鄰居的意圖,隻是選擇性的假裝“聽不懂”罷了。但每每到公司發工資的時候,即使沒有人告訴甲先生,隻是其他同事在討論工資的事情,甲先生的“聽力”立馬打開,並表現出極大地歡喜。
這就是我們以前的課堂為什麼有許多人睡覺,為什麼有人搞小動作、似聽非聽,為什麼有人漸漸失去了對課堂的興趣。因為這些學生已經強有力的針對某些課堂選擇性不傾聽。
回想我們曾經一廂情願地搞“入室即靜,入室即學。”你讓他入室即靜,他很快睡著了,你讓他入室即學,結果你老師在講台上口若懸河的講,我學生在下麵充耳不聞的看小說,玩手機遊戲。這不是任何一個老師願意看到的教學問題。這也不是任何一個老師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就是老師能夠把學生領上學習之道;如果是水路,就要同舟共濟;如果是航空就要乘坐同一航班。怎樣才能讓自己在講課上引起學生的共鳴,達到自己的教學目標呢?
一、在情境引入中設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際,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課堂。如果脫離生活現實談教學,教、學給人感覺往往是枯燥的、抽象的。因此,在新課引入時,注意把知識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精心設問,一方麵是學生關心的話題,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麵使學生迫切想知道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
二、在探究過程中設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新知識的學習都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進行的。因此,新知識的學習都必須通過主體的積極參與,才能將新知識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在新知識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精心的設問是關鍵。
我們思考問題,我們做事情,應首先站在整體思考局部,站在整體做局部,我們才不至於走彎路,不至把事做壞。今天的教育也要跟前些年發展經濟那樣,走共同發展、共同致富、共同幸福之路。
解放學生還要解放老師
教育好比教學走路的孩子,當你緊緊抓住他的雙手時,你會感覺到他有掙脫你的展示欲望,鬆開手即使摔倒了還會爬起來再走,因為孩子有學走路的欲望;從教育的過程來看,你扶他一次,扶不了他一生;從學校看,從校長到老師無不鞠躬盡力、用心良苦,日升日落,一天又一天,周而複始,一年又一年,雄姿勃發的英俊小夥子成了白發蒼蒼的老男人,活潑可愛的漂亮大姑娘成了死氣沉沉的黃臉婆。再看看學生,他們見了老師就躲著走,見了校長就繞著走,見了班主任跟仇人似的,為什麼啊?凡是人都喜歡接近溫暖,沒有人喜歡靠近冰霜。
我說這話的意思是你怎麼能讓學生相信你,他要是不相信你,你說一百個好都沒有用,你邀請多少個專家來指導都解決不了問題,你讓他相信你,他又憑什麼相信你呢?前提是你不相信他,所以我們把相信學生放到了第一位。這裏有一個前提,你相信他了那就得放開手,好像教給孩子騎自行車一樣,你一直不肯鬆開手就說明你怕他摔倒了,你對他騎車不放心;你剛學習開汽車,教練一直坐在你旁邊你感覺很踏實,如果你學會了開車教練還坐在你旁邊,那你就覺得他很礙事,如果你自己買了汽車教練還是不放心要求坐到你旁邊,那你肯定就要發火了。所以相信學生一定要解放他們;同樣的道理,相信老師那你同樣也要解放他們,也就是我題目強調的解放學生,還要解放老師。怎樣解放?按照通常我們理解的解放就是放假,為什麼放假?放假就是為了調整,為什麼要調整?調整分為兩個方麵,一是調整身體,硬件;另一個是調整心理,軟件。調整以後為了什麼?當然是為了更好地學習,什麼是更好地學習?我以為就是全身心投入的學習,就是主動地學習,就是在狀態的學習。
解放學生就是利用學生,利用學生就是發展學生。
在綠色課堂裏,學生被分成六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八個學生,他們都有各自的分工。需要說明的是小組裏還有小組,即每兩個同學為對學小組;小組裏推選一名同學任組長,這樣全班就有了六個小組長。上課前,老師把任務分配給這六個小組長,他們會把任務再寫到黑板上讓全組成員知道本小組的學習任務,這樣,課堂上又增加了六名小老師。這些小老師胸中懷有大目標,他們要把自己的任務完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