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日五色,至陽之精,象君德也。五色照耀,君乘土而王。
少昊金天氏,邑於窮桑,日五色,互照窮桑。(《禦覽》三、《事類賦》注、《路史後紀》七注、《天中記》一、《海錄碎事》一)
使星司夜,月司時,猶使雞司晨也。
虹霓為析翳。(《文選》《西都賦》注、《薦禰衡表》注。按《爾雅·釋文》:“蜺為挈貳。”注雲:“蜺,雌虹也,見《離騷》。挈貳,其別名,見《屍子》。”疏雲:“挈貳,其別名也,文見《屍子》。”是“析翳”當為“挈貳”。孫氏誌祖雲:“析翳、挈貳,蓋一也,聲轉耳。”)
慧星為欃槍。(《開元占經》五)
春為忠。東方為春。春,動也。是故鳥獸孕寍,草木華生,萬物鹹遂,忠之至也。
夏為樂。南方為夏。夏,興也;南,任也。是故萬物莫不任興,蕃殖充盈,樂之至也。”
秋為禮。西方為秋。秋,肅也,萬物莫不肅敬,禮之至也。
冬為信。北方為冬。冬,終也;北,伏方也。是故萬物至冬皆伏,貴踐若一,美惡不減,信之至也。
晝動而夜息,天之道也。(《文選·陶淵明雜詩》注)
八極之內,有君長者,東西二萬八千裏,南北二萬六千裏。故曰:天左舒而起牽牛,地右辟而起畢昴。
八極為局。(《文選·左太衝雜詩》注)
凡水,其方折者有玉,其圓折者有珠。清水有(一作“出”)黃金,龍淵有(一作“生”)玉英。
朔方之寒,冰厚六尺,木皮三寸。北極左右有不釋之冰。(《初學記》三兩引“冰”,一作“地凍”,與《廣誌》相涉而誤。《書鈔》一百五十六,《禦覽》卅四,《淮南子·墜形)
寒,凝冰裂地。(《文選·上林賦》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篇》雲:“是故陰陽之會,冬合北方而物動於下,夏合南方而物動於上。上下之大動皆在日至之後。為寒則凝冰裂地,為熱則焦沙爛石。氣之精至於是。”)
荊者非無東西也,而謂之南,其南者多也。(《文選·魏都賦》注)
傅岩在北海之洲。
泰山之中有神房、阿閣、帝王錄。(《初學記》五,《禦覽》卅九、一百八十四、一百八十五)
燧人上觀辰星,下察五木,以為火。
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漁。(《廣韻·九魚》、《初學記》廿二、《禦覽》八百卅三、《書鈔》十、《路史前紀》五)
虙犧氏之世,天下多獸,故教民以獵。伏羲始畫八卦、列八節而化天下。
神農氏治天下,欲雨則雨。五日為行雨,旬為穀雨,旬五日為時雨。正四時之製,萬物鹹利,故謂之神。(一作“故謂之神雨”,一作“故曰神雨”,並誤。《類聚》二,《禦覽》十八、百七十二,《路史後紀》三注、《餘論》一,《事類賦·雨賦》注。《書鈔》十七引“立四時之製”,一百五十三“製”作“序”,《天中記》四又作“節”,並即此“正四時之製”)
神農氏夫負妻戴,以治天下。堯曰:“聯之比神農,猶旦與昏也。”(《禦覽》七十八。《路史後紀》三“治”作“有”,末句作“猶民之於晁旦也”。《升庵外集》卅七、《繹史》四作“猶昏之仰旦也”)
神農氏七十世有天下,豈每世賢哉!牧民易也。(《禦覽》七十八。《路史後紀》四雲:“屍子之言,記為孔子。”《呂氏春秋·慎勢篇》雲:“神農十七世有天下,與天下同之也。”此雲“七十世”,未知孰是)
子貢問孔子曰:“古者黃帝四麵,信乎?”孔子曰:“黃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謀而親,(一作“不計而耦”,誤)不約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謂四麵也。”
黃帝斬蚩尢於中冀(《事物紀原》十。《逸周書·嚐麥解》雲:“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尢於宇少昊。蚩尢乃逐帝,爭於涿鹿之河,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尢,殺之於中冀,以甲兵釋怒。”)。
四夷之民,有貫匈者,有深目者,有長肱者,黃帝之德嚐致之。
堯有建善之旌。(《初學記》廿。任本“建”作“進”)
堯立誹謗之木。
堯南撫交址,北懷幽都,東西至日月之所出入,有餘日而不足於治者,恕也。
人之言君天下者,瑤台九累,而堯白屋;黼衣九種,而堯大布;宮中三市,而堯鶉居;珍羞百種,而堯糲飯菜粥;騏驎青龍,而堯素車玄駒。
舜兼愛百姓,務利天下。其田曆山也,荷彼耒耜,耕彼南畝,與四海俱有其利;其漁雷澤也,旱則為耕者鑿瀆,儉則為獵者表虎。故有光若日月,天下歸之若父母。
舜事親養老,為天下法。其遊也,得六人,曰雒陶、方回、續身、伯陽、東不識、秦不空,皆一國之賢者也。
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國,其致四方之士。堯聞其賢,征之草茅之中。與之語禮,樂而不逆;與之語政,至簡而易行;與之語道,廣大而不窮。於是妻之以媓,媵之以蛾,九子事之,而托天下焉。
舜受天下,顏色不變;堯以天下與舜,顏色不變。知天下無能損益於己也(《禦覽》八十。《後紀》十二注作“堯以天下與舜,顏色不變;舜受天下於堯,亦顏色不變。知天下無損益於己也”)。
務成昭之教舜曰:“避天下之逆,從天下之順,天下不足取也;避天下之順,從天下之逆,天下不足失也。”(《荀子·大略篇》注。《後紀》十二“取”作“治”。)
舜雲:“從道必吉,反道必凶,如影如響。”(《禦覽》八十一)
舜舉三後,而四死除。何為四死?饑渴、寒晦、勤勞、鬥爭。
古者,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於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邱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禹於是疏河決江,十年不窺其家,手不爪,脛不生毛,生偏枯之病,步不相過,人曰禹步。
山行乘樏,泥行乘蕝。
禹治水,為喪法曰:毀必杖,哀必三年,是則水不救也。故使死於陵者葬於陵,死於澤者葬於澤,桐棺三寸,製喪三日。
禹興利除害,為萬民種也。
禹長頸烏喙,麵貌(一作“麵目顏色”)亦惡矣,天下從而賢之者,(一作“天下獨賢之”)好學也。(《初學記》九,又十九,《禦覽》八十二、三百六十五、三百六十九、三百八十二。“烏”並作“鳥”,今據《緯略》七。劉子《新論·命相篇》亦雲:“夏禹長頸烏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