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族稱和人口現狀
阿昌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曆史和璀璨文化的民族,是中國56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是雲南省特有的七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一個跨境而居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南邊境和緬甸東北邊境——中緬交界地帶。
阿昌族有多種他稱和自稱,目前漢語稱“阿昌族”,緬語稱“邁英達”(Maingtha),傣語稱“傣撒”(Tai Sa),阿昌族自稱“阿昌”、“莪昌”(Ngochang)、“蒙索”(Mongsaw),其他稱謂還有“猛撒”(Mnghsa)、“夷邊家”、“漢昌”、“昌撒”等。1953年正式確定“阿昌”為民族名稱。我國漢文史籍中的“峨昌”“萼昌”“莪昌”為阿昌族同一族稱的不同音譯,均指阿昌族先民。
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2011年我國有阿昌族人口約38070人(其中包括仙島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梁河縣曩宋阿昌族鄉、九保阿昌族鄉和潞西市江東鄉的高埂田村。此外,保山地區的騰衝縣新華鄉、蒲川鄉,龍陵縣龍山鎮,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的漕澗鄉仁山村等地也有少量阿昌族分布。阿昌族中的另一支係——仙島人主要分布在盈江縣姐冒鄉的曼麵村。
隴川縣阿昌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戶撒阿昌族鄉戶早、潘樂、芒捧、朗光、隆光、項姐、明社、芒炳、臘撒、保平、坪山和城子鎮新寨12個行政村。梁河縣阿昌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曩宋阿昌族鄉關璋、馬茂、瑞泉、弄別、河東,九保阿昌族鄉丙蓋、橫路、猛科,河西鄉猛來,猛養鎮芒回,小廠鄉小廠,芒東鎮灣中12個行政村。潞西市阿昌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江東鄉高埂田村。盈江縣阿昌族(仙島人)人口主要分布在姐冒鄉曼麵村仙島寨、猛俄寨。騰衝縣阿昌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新華鄉、蒲川鄉。雲龍縣阿昌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漕澗鎮仁山村的苗丹、丹梯自然村。此外,昆明、芒市等城市的機關單位也有一些阿昌族工作人員。
據緬甸阿昌族同胞反映,2009年緬甸有阿昌族人口約35000人,分為“莪昌”和“邁英達”兩個支係,主要分布在密支那(Myitkyina)、歪莫(Waimaw)、八莫(Bhamo)、臘戍(Lashio)、莫穀(Mogok)紅寶場、景棟(Keng Tung)等地。緬甸阿昌族主要信仰小乘佛教和基督教。緬甸阿昌族“邁英達”支係多數是因打鐵、經商、挖寶石等原因從我國阿昌族地區遷去的僑民,與國內阿昌族有親緣關係,交往十分密切。在緬甸,阿昌族多數與景頗族勒期人(Lashi)或傣族雜居在一起,在歪莫、莫穀等地有一些阿昌族聚居的大村寨,他們靠打鐵或做小本生意謀生。例如,莫穀戶撒寨共有100餘戶阿昌族,以挖寶石、經營小本生意等為生,他們沒有土地,不種田,村寨有多個奘房,有佛塔,有圖書館。村寨內部多講戶撒阿昌語,因經商多數能講漢語、緬甸語、傣語等。據返回國內的阿昌族同胞提供的資料,那裏的阿昌族大部分是從戶撒遷去的,其中又以1958年遷去的最多。
關於緬甸阿昌族的來曆,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
很久以前戶撒有個官家生了一個瞎眼的小姐,官老爺嫌棄女兒,想盡快把她打發出去,可是當地沒有人願意娶這個可憐的小姐。於是官老爺請人製作了一個大竹筏,上麵放上嫁妝和各種食物,讓瞎子小姐打扮整齊坐上竹筏順著大河往南漂流,並對瞎子小姐說:“竹筏漂到哪裏,你就嫁到哪裏吧!”竹筏一直漂到了緬甸,最後在一個懸崖邊停了下來。懸崖的山洞裏住著一隻會說話的白虎,它每天給瞎子小姐送來食物,還找來草藥治好了小姐的眼睛。為了答謝白虎的救命之恩,小姐嫁給了白虎,還和白虎生了三個兒子。三個男孩長大後回戶撒來看望外公外婆。官老爺自從送走女兒後心裏十分歉疚,這次見到外孫格外高興,他給三個外孫各送了一件特別的禮物。送給老大一麵鼓,並對他說:“在哪裏能把這麵鼓敲響,你就在哪裏安家!”送給老二一隻鷺鷥,並對他說:“你拿著鷺鷥,它在哪裏起飛,你就在哪裏落戶!”最後送給老三一把小刀,並對他說:“刀在哪裏落地,你就在哪裏討生活!”辭別外公後,三兄弟分道而行。老大邊走邊敲鼓,可是鼓一直沒響,到了莫穀紅寶場,鼓突然敲響了,於是老大就在那裏安家。老二用手掌端著鷺鷥往前走,鷺鷥一直乖乖地停在他的手掌上,來到緬甸猛養時,鷺鷥突然起飛了,於是老二就在猛養落了戶。老三一路耍著刀往前走,走到臘戍時,小刀突然落下定在地上,於是老三把家安在了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