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獺外形與棲居於河流、湖泊等淡水環境中的水獺很相似,但體形要大得多,體重達20千克~40千克。整個身體粗糙似圓筒狀,尾巴較短。成體的毛色為深褐色,隻有頭頸部顯現淺褐色,幼體的毛則為黑灰色。
海獺分布於北美洲西海岸和亞洲東北海岸附近,即從美國俄勒岡州沿岸至阿拉斯加沿岸。俄羅斯的堪察加南岸,以及科曼多爾群島、阿留申群島和千島群島一帶。在食肉目動物中,長期棲居於海洋中的隻有海獺和北極熊2種,但北極熊大部分時間還是在陸地上,而海獺則很少上岸,一年中95%的時間都是在海水中活動。食物以海膽、海蛤、貽貝、螺紋蝸牛、石蟹、鮑魚、烏賊以及甲殼類動物等為主,也吃一些海藻。
它有一種奇怪的技藝,每當潛入水底,撈到幾枚海蛤,就塞入自己的肚皮褶皺裏,再拾一塊石頭,浮上水麵,以仰臥的姿勢呆在水麵上不動,把石塊放在腹部作砧,然後用前足拿著海蛤用力敲打石塊,直到敲破蛤殼舔吸其內髒。
有時它也用蛤殼去敲打岩石,或者用一個蛤去敲打另一個蛤,成為極少數能夠使用工具的動物之一。
海獺是著名的毛皮獸,毛皮的俗名叫做“海龍皮”,是所有毛皮中最貴重的一種。尤其是背中央的毛,比素有“毛皮王”之稱的貂皮還要密4倍,可製皮帽、皮大衣等。正因為它的毛皮貴重,所以導致了無情的濫獵,到20世紀20年代時,北太平洋各島附近已所剩無幾,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被列入附錄Ⅰ。後來因為美國和前蘇聯等國簽訂了保護協議,才使數量逐漸回升,據1980年冬的調查,在千島群島、科曼多爾群島和勒索加沿岸,海獺已達到6000多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