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後記(1 / 1)

經曆是財富。

果如是,經曆豐富的人,即是財富的擁有者。那麼,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財富觀,隻有把財富分配給許多的人享受,你擁有的財富才有意義。從這種意義上來講,我就是那個急於把“財富”分配給許多的人共同分享的人。

我算是共和國的同齡人(1952年生人),我們這一代人是經曆豐富的人。父輩們經曆的,我們大多經曆了,差的那一截,也從他們的痛說“革命家史”中銘記了。兒孫們沒有看到和聽到的,我們一一腳踏實地的,於艱難困苦中,在如火如荼中親身經曆了。一句話,我們這一代人,是人身經曆的富礦!比如:低標準、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農村生產責任製、企業改製、職工下崗、商品經濟大潮、市場經濟、農民工進城、村莊消失……後輩沒見過的新中國前30年的波瀾壯闊、崢嶸歲月,前輩人沒有看到的今日社會之日新月異、光怪陸離,都讓我們趕上了。

太豐富的經曆,太精彩的人生。

如果說,過去我們曾埋怨過我們這一代人生不逢時,碰上了太多的不幸。可今天,當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尤其是以一個寫作者的眼光看待這個社會的時候,我們甚至有一種驕傲。因為,我們的社會發展變化得太快。我們這一代人經曆了西方社會幾代人乃至幾十代人經曆的社會變革。我們是坐著毛驢車換乘小轎車,從蒸汽機火車改乘磁懸浮的一代人。

變化太多,變數太快!許多的人、許多的事,稍縱即逝。基於此,近30年來,我在我的散文創作中,努力地記錄我們這一代人所經曆的社會風雲、生產生活方式、生存狀態。我願做一個忠實的“記行者”。因為我的同齡人喜歡我的“記錄”,他們在我的記錄中自我欣賞、自我陶醉。

當他們在報刊上看不到我的作品時,他們會打電話問,為什麼沒有作品?每隔一兩年,他們會問新書什麼時候出版。當然,與此同時,他們也不遺餘力地對我出書給予幫助。這些都成為我不能懈怠,必須不受任何幹擾地奮力創作的動力。真的,我必須努力,不能停下來。否則,我就對不起關心我的朋友們。

“在屋脊上行走”是一種人生常態。認真地想一想,回過頭去看一看,有誰能說自己活得很輕鬆呢?沒有。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活得不易。猶如在屋脊上行走,一步步必須邁得十分紮實,才能保證順利到達彼岸。一點點的疏忽,一絲絲的不慎,都有可能摔下來。至於膽大妄為,放鬆警惕,被狂風掀翻,被迅雷擊斃,那是再正常不過了。環顧我們的周圍,難道不是這樣嗎?我的《在屋脊上行走》,要告訴人們的就是這個意思:人活著,欲望越少越好,活得越簡單越好!

我想,當我老去之後,當我的兒孫也老了,也到了喜歡回顧往事的年紀,他們會對我的記錄感興趣的。因為萬花筒般的現代社會,讓他們對我們的講過去不感興趣,我們也沒了痛說革命家史的耐心,他們的記憶深處存在著天然的斷檔。然而,人一生記憶的鏈條,總是要銜接完整的。我得給他們將來檢索留下一個備份。這個備份是6本書百餘萬字鋪成的一條路。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這是毛澤東的話。感謝生活是所有從事文學藝術創作者的切身感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理想,很難做到感同身受。而當一個寫作者真正具有了這兩種生活的時候,他的感受就具有了天然的真切、哲學的思辨、刻骨的銘記。是多姿多彩的生活,讓《在屋脊上行走》在記錄生活的主人公們艱難行走的同時,折射出了他們所以這樣或那樣的理由。我感謝生活。

當讀者朋友看到這些文字的時候,我已跨入60歲的門檻。一個60歲的人能告訴讀者些什麼呢?我希冀一個60歲的寫作者,他的理想,他的奮鬥,他對人生的體悟,他對生活的感慨,能夠如黑夜天穹的一顆明星,給夜行者貢獻出些許濾去雜質的光明。

2011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