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來了!大水來啦!”
人們狂喊著,亂竄著,紛紛向高處跑去。大水急速地高漲著,整個永和鄉亂成一團糟。原來是黃河在內黃決了口。那時的黃河河道尚未南遷,流經湯陰東鄰內黃縣。位於太行山東麵的湯陰,地勢低窪,當地有“城門樓上掛枯草”的古話。所以內黃一決口,河水就滾滾而來,衝毀廬舍,淹沒了湯陰縣無數田園。
在茫茫無垠的水麵上,漂浮著一口大水缸。水缸裏坐著一位婦女,滿麵的恐懼,手裏緊緊地抱著一個未滿月的孩子。那口水缸,在濤濤洪水中隨著家具和亂叫的牲口一齊被大水衝向東去,直漂了一天一夜,最後靠近一塊高崗,被打撈物什的老百姓救上了岸,那年輕婦女和嬰兒才幸運地保全了性命。
不久,洪水退去了,那婦女和嬰兒才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
那嬰兒就是南宋名震千古的民族英雄嶽飛,而那婦女就是他的母親姚夫人。生下來還沒有滿月的嶽飛就經曆了這樣一場不平凡的遭遇。
嶽飛生於北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二月十五日。他剛生下來時,恰巧有一隻大鳥從屋頂上飛過,因此,他的父親嶽和就給他起了個單名叫飛,又給他取了個字叫鵬舉。
嶽和這一家,本是個自給自足的中等農民家庭,自從遭受了這場無情的水災,家產損失極其嚴重,從此淪為佃戶,全家陷入了困境之中。幾年以後,嶽飛家添了一個弟弟嶽翱,家計更加艱難,因此嶽飛在童年時期就跟著父親參加田間勞動,常常到野地裏去打柴割草,幫助家裏做些雜活。自幼的艱苦生活,磨煉了他不辭辛勞、剛毅頑強的性格,也使他從小就較深切地體會到勞動人民的疾苦。
嶽飛的父親嶽和重義氣,為人善良、忠厚。盡管家裏的生活景況不好,但看到同裏近鄰家誰家有難,他寧可自己節衣縮食,也要濟人之困熱情相幫。父親的這種美德,給少年時代的嶽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響了他一生的德行。
嶽和夫婦在臨近絕育之年,喜得兩個男孩,但是,他們絕不放縱孩子,而是“鞠育訓導”,既有溫暖的撫愛,又有嚴肅的管教。姚母作為慈母,更是深明大義,克盡己責。因家境貧寒,嶽飛無法像一般的孩子那樣進書塾念書,略通文字的嶽母就手把手地教嶽飛識字,沒錢買紙筆,嶽母就想出一個省錢的法子,即讓嶽飛找來一畚箕的沙子,一根小木棍,用小棒子在沙子上練字,這樣寫滿後將字跡抹平,又可重複使用。家境貧窮得買不起蠟燭,在白天辛勞之後,嶽飛就靠燒白天拾來的樹枝敗葉發出的火光,看書識字,以至通宵不寐。嶽飛天資聰穎,記憶力很強,又有持久不懈的頑強毅力,所以進步非常快。由於他愛思考,注意領會書中要旨,通過刻苦自學,對《孫吳兵法》、《春秋左氏傳》等兵書、經書中的戰略、戰術思想,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