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這個字早已見諸古文獻中,在我國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能查到“痔”字的原型。痔的外文字是“Hemorrhoids”,早在公元前500~300年就已出現於古希臘語中,可是直到21世紀的今天,對於“痔瘡”的概念仍不清晰,甚至有些醫生也未必有十分準確的認識。究其原因,這是有曆史淵源的,因為古語“痔”並非特定的病名。
一、痔到底是什麼
(一)古人說痔
我國最古老的醫書,如《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甲本》等,均早於《黃帝內經》。係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的學者所寫,在這些古文獻中記載的“痔”並無“疒”旁,而是“寺”、“月寺”或“峙”,說明古人早期並未與病聯係起來。直到後來較晚時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多寫作“痔”,並與症狀聯係起來,才有“病”的含義。即使如此,“痔”仍未被認定為病,如《醫學綱目》說:“大澤之中有小山突出為峙,在人九竅中凡有小肉突出皆曰痔。”古人用對比法形象地將稱作“痔”的“小肉突”比作自然界的“小山”,“痔”即“峙”,是正常結構並無病的含義。西方源於拉丁字的“pile”,其原意為“小肉突”。現代英文亦把“痔”寫為“Piles”,是“球”的意思。同源於希臘字的“Hemorrhoids”,雖然是按痔的典型症狀“流血”而定名。但是西方古代學者是把“痔出血”看做是一種“自身淨化”的生命現象,而不是病。古語“痔”是泛指肛門病而言,我國古文獻中的“痔”並非專用肛門,而是泛用於人體“九竅”。痔病不是專指現代的內、外痔,而是指肛門部所有疾病的總稱,如:直腸脫垂稱為脫肛痔、尖銳濕疣稱為珊瑚痔、幼年息肉脫出稱為櫻桃痔、結腸息肉脫出稱為葡萄痔等。古代學者常將“痔”與“瘺”合用,如宋朝王伯學《痔瘺論》等。
痔字最早見於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估計不會晚於秦漢)曾有“牡痔”、“牝痔”、“脈痔”等多種肛腸病,還具體地描述其治法。如“牝痔”的治療是采用“契以小繩,剖以刀”的結紮療法。我國最早醫書《黃帝內經·素問》就有描述痔的病因“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僻為痔。”《至真要大論》有“太陽之痔勝,凝傈且至,非時水冷,痔瘧發”,“少陰之複……病……癰疽痤痔。”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詳列痔病源候五種,瘺病三十五種,大便病諸候五種,痢候四十種,對肛腸病的認識較前深入,如“脫肛者,肛門脫出也。多因久痢後大腸虛冷所為”。並總結了隋以前對痔的認識,提出了“牡痔”、“收痔”、“脈痔”、“血痔”、“腸痔”等五痔的分類方法,分別闡述了五痔的特有症狀。實際上它包括了現代醫學的痔、瘺等多種肛腸疾病。
其後自金元至明清,又有二十五痔(《瘡瘍全書》),二十四痔(《秘傳外科》、《古今醫鑒》、《外科啟玄》),七十二痔(《馬氏痔瘺科七十二種》),其分類大都依據痔的形狀、大小、位置、數目等形象化地定出了病名。其範圍包括了肛門直腸的所有疾病。如“蓮花痔”,其狀如蓮花,層層疊起,有細孔,痔癰出膿,很似肛門濕疣。“鉤腸痔”肛門內外有痔,針縫破爛,便如羊糞,便後出血,穢臭大痛者。“鎖肛痔”肛門內外如竹節,鎖緊形如海蜇,裏急後重,便糞細而帶扁,時流臭水,此無治法。
顯然,三者指的是直腸、肛門的惡性腫瘤。又如“穿腸痔”其根生於髒內,出糞即下也似指肝疫。“是膽痔”生於髒內,懸於肛外,時流膿水,係指直腸息肉而言,等等。
(二)今人說痔
現在比較認同的觀點是:在人體肛管和直腸末端的黏膜(三)痔瘡無瘡俗話說“十人九痔”。某先生的痔瘡一發作,就用高錳酸鉀溶液坐浴,並服用一些抗生素片治療,兩三天後病情就可緩解。在他看來,“瘡”都是細菌感染引起的,對痔瘡來說,吃抗生素自然是起作用的。因此某先生常把這個方法作為經驗向“同病相憐”的人介紹。有一個病友提出了疑問:“為什麼痔瘡發作到醫下有一個特殊組織,叫做“肛墊”,職務是“肛門助理”,協助肛門閉合、節製排便,類似於水龍頭中墊圈的作用。平時看不見,隻有肛墊過度充血、肥大、鬆弛後,才會逐漸下移、脫垂,導致靜脈瘀血曲張,久之成痔。
痔瘡是直腸黏膜下和肛管皮膚下直腸靜脈叢瘀血、擴張和屈曲而形成的柔軟靜脈團,並因此而引起出血、栓塞或團塊脫出。痔是常見病,任何年齡都可發生,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長。直腸下端黏膜下和肛管遠側端皮下的擴張靜脈團塊,俗稱痔瘡。實際上痔表麵很少有明顯的糜爛或潰瘍,不稱其為瘡,而表現為半球狀隆起,故每一個隆起物又稱為痔核,統稱為痔。所以痔瘡是通俗的叫法,這個病正確的名字是痔。但是,約定俗成,叫痔瘡也不為錯。
二、“十人九痔”確有其說
(一)男女都可患痔
俗話說“十人九痔”是指痔瘡病人的發病率很高。據國內、國外資料報道:50歲以上的人痔瘡發病率為60~70。婦女因妊娠、分娩的原因,發病率可略高於男性。可是在日常門診中卻是男性略高於女性,這主要是因為女性多不願在人前訴說肛腸病的痛苦,更怕進行檢查,所以表麵上看男性略高於女性。俗話還有“十男九痔”的院治療時,醫生很少用抗生素呢?”這一疑問,把某先生等人都弄得一頭霧水,於是,他們來到醫院門診谘詢。
(二)痔的發病率
據統計,我國肛腸疾病的發病率為58.4,其中,痔占到87.25。也有學者認為,50~90的人在其一生中,至少生過說法,應加一句“十女十痔”,才較全麵。痔瘡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據資料統計表明,痔瘡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上升,也就是說:兒童、青少年發病率低,成年人發病率高,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從職業上看:從事久站、久坐、少活動工作的人發病率較高,如汽車司機、教師、民警、售貨員等。是民間比喻痔瘡病人眾多的一種說法,流傳甚廣。確實,痔瘡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無論男女老少均可發病,但以成年人居多。其發病常與久站、久坐、少活動、長期便秘、腹瀉以及排便時間過長、飲酒、嗜食辛辣等因素有關。
“十男九痔”、“十女十痔”是句老話,雖有些誇張,但確實有一半以上的人會遇到痔的問題。
三、痔從何來
為了弄清痔從何來,我們首先必須了解直腸、肛管的解剖和生理,然後從進化的觀點、中醫的理論以及現代醫學的研究來發現和認識為何痔瘡的發病率如此之高。
(一)直腸、肛管是怎樣構成的
1.直腸
直腸是大腸的末端,結腸的延續,與結腸極其相似,但因一次痔。然而,不少人對痔缺乏足夠認識,在診治過程中存在很多疑問與錯誤,直接影響治療效果。痔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國內曾於1975~1977年對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進行的調查中發現,成人患痔瘡的發病率為60~70,男女老幼皆可發病,其中以20~40歲的人較多,並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加重,人們常說“十人九痔”就是這個道理。一定的作用。直腸黏膜緊貼腸壁,在直腸鏡下觀察時無結腸黏膜所形成的螺旋形皺折,但在直腸壺腹部有上、中、下三個橫的半月形皺襞,內含環肌纖維稱為直腸橫襞。
直腸下端由於與口徑較小的肛管相接,其黏膜呈現8~10個隆起的縱形皺襞,稱為肛柱。相鄰兩個肛柱基底之間有半直腸肛管縱剖麵圖
其有解剖和臨床上的特殊性而有別於結腸。直腸上接乙狀結腸,下連肛管,長12~15厘米;它從第3骶椎起沿骶前向下,至尾骨平麵與肛管相接,形成90°的彎曲。直腸上端與結腸粗細相同,下段擴大成直腸壺腹,就像一個倉庫一般,是暫存糞便的部位。直腸上1/3前麵和兩側有腹膜覆蓋;中1/3僅在前麵有腹膜並反折成直腸膀胱隱凹或直腸子宮隱凹;下1/3全部位於腹膜外,使直腸在腹腔內外各占一半。直腸肌層與結腸相同,分為外層縱肌與內層環肌兩層。
2.肛管
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上自齒線,下至肛緣,長3~4厘米。肛管內層在上部是移行上皮,下部是鱗狀上皮。肛管周圍有肛管內外括約肌環繞。肛管內括約肌是不隨意肌,實際上是直腸下端延伸增厚的環肌,圍繞肛管上2/3。肛管外括約肌(是肛門出口的可伸縮的大門)是隨意肌,被直腸縱肌和肛提肌纖維穿過而分為皮下部、淺部和深部三部分。皮下部為環形肌束,位於肛管下端皮下層內,肛管內括約肌的下方;直腸指檢時可捫到肛管內括約肌與肛管外括約肌皮下部之間為一環形淺溝,稱為白線,相當於肛管中下1/3的交界線。淺部是橢圓形肌束,起於尾骨,向前分為兩束,圍繞肛管止於會陰部;與尾骨相連部分形成堅強韌帶,稱為肛尾韌帶。深部位於淺部的外上方是環狀肌束,後部與恥骨直腸肌纖維合並。由月形皺襞,稱為肛瓣。肛瓣與肛柱之間的直腸黏膜形成許多袋狀小窩,稱為肛竇(或稱隱窩),肛竇的竇口向上,深3~5毫米,底部有肛腺開口。由於此處解剖上的優點,容易受到損傷及感染。在肛管與肛柱連接的部位有三角形乳頭狀隆起,稱為肛乳頭。
於肛管外括約肌深部、恥骨直腸肌、肛管內括約肌和直腸縱肌纖維組成一個肌環,稱為肛管直腸環,可以在直腸指檢時清楚捫到。肛管外括約肌組成三個肌環;深部的上環,與恥骨直腸合並,附著於恥骨聯合,收縮時同時向前上提舉;淺部為中環,與尾骨相連,收縮時同時向後牽拉;皮下部為下環,與肛門前皮下相連,收縮時同時向前方牽拉。當括約肌收縮時,此三環在收縮的同時向不同方向牽拉,以加強肛管括約肌的功能。當肛管外括約肌收縮時上環及下環向前牽拉肛管後壁,中環向後牽拉肛管前壁,使肛管緊閉;三個環可反複蠕動收縮排出肛管內存留的糞便。在三個環中,上環最為重要,切斷後能引起失禁,此時糞便將不受控製地流出;下環功能較弱,切斷不致引起失禁。
肛提肌是直腸周圍形成盆底的一層寬薄的肌,由恥骨直腸肌、恥骨尾骨肌和髂骨尾骨肌三部分組成,左右各一,其恥骨直腸肌部分與肛管外括約肌後部合並,共起肛管括約肌功能。
3.直腸肛管周圍間隙
在直腸與肛管四周有數個充滿脂肪結締組織的間隙,是感染的常見部位。在肛提肌上的有:①骨盆直腸間隙,在直腸兩側左右各一,位於肛提肌之上,盆腔腹膜之下。②直腸後間隙,在直腸與骶骨之間,也在肛提肌之上,可與兩側骨盆直腸間隙相通。在肛提肌下的有:①坐骨肛管間隙(亦稱坐骨直腸間隙),在肛管兩側,位於肛提肌下,坐骨肛管橫隔之上,左右各一,相互經肛管後相通(此處也稱為深部肛管後間隙)。②肛門周圍間隙,位於坐骨肛管橫隔及肛門周圍皮膚之間,左右兩側也於肛管後相通(此處也稱為淺部肛管後間隙)。
4.直腸肛管的動脈供應
直腸、肛管的動脈供應來自直腸上動脈、直腸下動脈、肛管動脈和骶中動脈。直腸上動脈是直腸供應動脈中最主要的一支。它來自腸係膜下動脈,在直腸上端背麵分為左右兩支,沿直腸兩側下行,穿入肌層麵達齒線上方黏膜下層,是內痔的主要供應血管,其分支分別位於左側、右前和右後。因此這三處成為痔的好發部位,直腸指檢時常可在上述部位觸到動脈分支的搏動,也為注射硬化劑治療痔的主要部位。
直腸下動脈由兩側髂內動脈前幹分出,經骨盆直腸間隙達直腸下端,是直腸下端主要供應動脈,並與直腸上動脈在齒線上下相吻合。肛管動脈來自陰部內動脈,經坐骨肛管間隙供應肛管,並與直腸上下動脈相吻合。骶中動脈是由主動脈直接分出的小支,沿骶骨前而下,供應直腸下端的後壁,在直腸血供中並不重要。
5.直腸肛管的靜脈
有兩個靜脈叢:直腸上靜脈叢位於齒線上方的黏膜下層,彙集成數支小靜脈,穿過直腸肌層成為直腸上靜脈,經腸係膜下靜脈回流入門靜脈。因為靜脈內無瓣膜易擴張成痔。
凡由直腸上靜脈叢發生的痔,稱內痔。直腸下靜脈叢位於齒線下方,彙集肛管及其周圍的靜脈,經肛管直腸外形成肛門靜脈和直腸下靜脈,分別通過陰部內靜脈和髂內靜脈回流到下腔靜脈。由痔外靜脈叢發生的痔,稱為外痔。
6.直腸肛管的淋巴引流
分為上、中、下三組:上組引流恥骨直腸肌附著部的直腸以上部分(壺腹及以上部分)。多數經直腸旁淋巴結,一部分直接沿直腸上動脈,注入於直腸係膜內直腸上動脈起始部的淋巴結。這是直腸癌轉移的主要途徑。中組引直腸肛管靜脈回流圖流上組下緣至齒線的部分,多數沿直腸下動脈經肛提肌上注入直腸下動脈起始部淋巴結。下組引流齒線以下肛管,主要是經會陰及大腿內側皮下注入腹股溝淺淋巴結,然後經髂外、髂總旁淋巴結而上;也有經閉孔動脈旁而至髂總旁淋巴結。
7.直腸肛管的神經
肛管周圍主要由陰部神經的分支直腸下神經和前括約肌神經,以及肛尾神經和第4骶神經會陰支所支配。肛門周圍局部浸潤麻醉時應注射兩側、後方及周圍。直腸神經有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主要來自骶前(腹下)神經叢。此叢在主動脈分叉下方,在直腸固有筋膜層外分成左右兩支,各向下與骶部交感神經會合,在直腸側韌帶兩旁形成骨盆神經叢。骶前神經損傷可使精囊、前列腺喪失收縮功能而不能射精。
8.齒狀線
不僅在解剖上有意義,在認識疾病上也很重要,因為:
①齒狀線以上是黏膜,以下是皮膚。②齒狀線以上是直腸上靜脈叢,是內痔發生的部位,回流至門靜脈;齒狀線以下是直腸下靜脈叢,是外痔發生的部位,回流至下腔靜脈;因此齒狀線附近是門、體靜脈側支吻合處。③齒狀線以上由直腸上、下動脈供應,以下由肛管動脈供應。④齒狀線以上淋巴引流主要入腹主動脈周圍或髂內淋巴結,以下淋巴結引流主要入腹股溝淋巴結及髂外淋巴結。
(二)直腸、肛管有什麼用
直腸、肛管的作用主要是促進排便。直腸可吸收少量水、鹽、葡萄糖和一部分藥物,也能分泌黏液以利排便。正常情況下,糞便儲存於乙狀結腸內,不排便時,直腸內基本無糞,肛管關閉。結腸蠕動,糞便下行進入直腸,使直腸壺腹膨脹,引起便意和肛管內括約肌反射性鬆弛,同時機體自主鬆弛肛管外括約肌,並增加腹壓使糞便排出體外。直腸下端是排便反射的主要發生部位,是排便功能中的重要環節;如直腸全部切除後,即使保留括約肌,因失去排便反射部位,仍可出現大便失禁。隻有保留至少5厘米與肛管相連的直腸,才能保持正常的排便功能。
唐、宋時期的醫學家又提出痔與久忍大便、久瀉久痢、過量飲酒、過嗜辛辣,以及老人氣虛、婦女妊娠和久坐久行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