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部分 怎樣防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並發症(1 / 3)

自測題

回答下列問題,以評測類風濕性關節炎通過治療後,效果怎樣?

(1)晨僵不超過15分鍾。

(2)無疲乏感。

(3)無關節疼痛。

(4)關節無壓痛。

(5)關節或軟組織無腫脹。

(6)血沉男性小於20毫米/小時,女性小於30毫米/小時。

上述六項中符合五項或五項以上者,就可以說達到了基本治愈。

一、類風濕性關節炎要“三早”——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

(一)早發現是防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鍵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病時,臨床症狀既不明顯,又不典型,一般沒有發熱、乏力、關節腫脹、疼痛等症狀。但是,隻要出現一些可疑征象,哪怕隻有一個手指疼痛,也要提高警惕,考慮是否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可能性。

如果出現關節發紅、發熱、腫脹、疼痛,加上類風濕因子陽性,那就基本可以確定為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這時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最佳時機,千萬不要錯過。晚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由於關節組織受到破壞,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關節僵硬和畸形,關節活動受到限製,四肢動作不靈活,並可能伴發骨質疏鬆和骨骼肌萎縮,以致喪失關節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二)孩子反複發燒當心類風濕性關節炎

前麵我們已經提到,幼年時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者較多,值得高度警惕。

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多種多樣:有的表現為不規則發熱,有的表現為持續性高熱,而有的表現為間歇性高熱。發熱經數周至數月後可自行緩解,但易反複發生,發熱期間約有五分之一的患兒出現皮疹,其形態不一,多數為細小的斑丘疹,少數呈現結節性紅斑或中心暗淡的環形紅斑,可遍及全身,偶有癢感,皮疹往往很快消失,但隨著發熱又可出現。膝、踝、腕、肘、肩、頸椎等關節可有不同程度的腫痛,多為兩側對稱性,有的患兒還可並發貧血、心包炎、心肌炎、胸膜炎、肺炎等。

(三)幼年時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三個類型

幼年時期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分為全身型、多關節型和少關節型。全身型以高熱、皮疹、全身淋巴結和肝脾腫大、貧血等症狀為主而關節腫痛較輕。

多關節型以關節腫痛為主,一般超過5個關節,呈對稱性,多見於膝、踝、腕、手、足關節,常反複發作,數年後可出現關節畸形,發熱等全身症狀較少、較輕。

少關節型一般無全身症狀和關節外症狀,僅累及1~5個關節,多為膝、踝等大關節的腫痛。

以上三型間可互相轉換,全身型和少關節型可以轉為多關節型,多關節型最後可能形成少數關節變形。7歲以上患兒一般以關節症狀為主,全身症狀較輕。當孩子無故發熱,且持續時間較長或反複發熱,應仔細觀察有無皮疹及關節腫痛。

若發現有上述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以便盡早做出診斷,及時進行治療。

(四)早期診斷是防治的重要前提

臨床實踐證明,早期正確診斷及早進行正規治療和多方調護,是治好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重要前提。

對典型發作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不難做出正確診斷,但是一些早期、輕型,尤其是不典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例,早期診斷則十分困難。醫生多是綜合臨床症狀、體征、化驗、X光等檢查,以及對臨床資料進行客觀分析後再做診斷。

(五)類風濕性關節炎發展三步曲

類風濕性關節炎發展有三個階段,又叫三步曲。

(1)關節疼痛:

關節疼痛是本病的最早症狀。起初,關節隻是隱隱作痛,一般不被病人所重視,隨著病情的發展,關節痛逐漸加重。不過關節疼痛仍不是十分劇烈,開始活動時關節痛稍重一些,通過關節活動鍛煉後,疼痛可以減輕。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痛一般與天氣變化有關,變天時關節痛就會加重。

(2)關節腫脹: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可見關節腫脹,多為對稱性,關節周圍的皮膚發紅、皮膚溫度也稍高。但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腫脹與化膿性關節炎不同,本病關節腫脹時疼痛不太劇烈,關節功能也未受到明顯影響。本病早期在起床後還可出現關節僵硬,甚至握拳困難,稱為“晨僵”。“晨僵”在早晨鍛煉後可以逐漸減輕和消失。

(3)關節變形、活動障礙:

當本病進一步發展後,可出現關節的活動障礙。關節活動障礙也有一個發展過程,起初,隻是少數幾個小關節活動不靈,屈曲和伸直不能到位。當本病到了中晚期之後則可出現多個關節肥大、變形和活動障礙,嚴重者可發生關節強直而完全喪失關節的功能。

(六)不要把類風濕與風濕混為一談

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雖同屬關節疾病,都有關節紅、腫、熱、痛及功能障礙等共同特征,但是,它們之間也有很大的區別。從年齡上來看,風濕性關節炎多見於青少年,以5~15歲最多見,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下降。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見於任何年齡,發病高峰期在20~40歲,女性以40~60歲多見。從表現來看,風濕性關節炎多侵犯大關節,以膝關節多見,其次為踝關節,疼痛為遊走性,關節炎症消退後,不留關節的強直和畸形。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生在小關節,病變呈對稱性,疼痛固定在某個部位時間比較長,多出現晨僵,病程較長,到後期可有關節及其周圍骨質的破壞,從而出現關節畸形。從病因來看,風濕性關節炎與鏈球菌感染有關,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尚不清楚。從治療效果來看,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相對簡單,療效較好。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相對複雜,往往需要聯合用藥,必須早期診斷、長期堅持服藥才能緩解。在預防方麵,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通過保健和鍛煉預防急性咽喉炎、扁桃體炎、猩紅熱等鏈球菌感染。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能與自身免疫與感染有關,改善居住環境,避免居所陰涼潮濕,多食蛋白質和含鉀高的水果、蔬菜,對預防本病有益。

(七)“類風濕因子”代表什麼

類風濕因子(RF)是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指標之一。80%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血清中類風濕因子呈陽性,但是類風濕因子對類風濕性關節炎而言並不是特異性的,它還可以出現在其他風濕性疾病病人血清中,如幹燥綜合征、係統性紅斑狼瘡等。5%正常老年人的類風濕因子也可以呈陽性,故類風濕因子陽性不能作為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唯一標準。類風濕因子陰性即使正常也不能排除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

如何看待類風濕因子

類風濕因子(RF)是指由於機體自身的免疫球蛋白發生變性成為自身抗原而產生的一種自身抗體,其本身也是一種免疫球蛋白,主要存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血清和關節液中。血清類風濕因子是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條件之一。

(八)怎麼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無可靠的預防辦法。但是,隻要注意去除誘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因素,就可以避免和減少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天氣逐漸變冷時,要注意防止受寒冷潮濕之侵襲,因為受濕冷刺激後,人體血管會反射性收縮,血液黏滯性增加,導致血流減慢,肌肉收縮,容易引發風濕疼痛諸病。如果已有關節疼痛,伴有手足遇冷或冷水浸泡即蒼白、麻痛者,冬春季應該注意保暖,避免突然劇烈的寒冷潮濕刺激。其次,要注意防止勞累、營養不良、精神刺激、外傷、感染等因素,以免誘發類風濕性關節炎或引起緩解期病人的複發。在飲食上,有條件的人冬天都應該進食偏溫、偏熱、富有營養的食物,如山羊肉、狗肉、鹿肉、蛤蚧肉等,並可加入當歸10克、杜仲10克、核桃肉15~20克、肉蓯蓉10~15克,假如非實火病人,可加入肉桂皮3克、附片5克、川椒2克、八角3克,加水慢火燉爛,加食鹽等調料,每周服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