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測題
(1)每天早晨起床後用手握拳,手指關節是否發生僵硬?
(2)陰天下雨時,有無關節腫脹?持續多長時間?
(3)腕關節、掌指關節附近有無小疙瘩?
(4)有無對稱性關節腫脹和發炎?
如有以上問題,請到醫院的風濕免疫科或內分泌科進行係統檢查。
一、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怎麼回事
(一)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什麼樣的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以周圍關節為主的腫脹、疼痛為特征的自身免疫疾病,這種病不是免疫功能下降,而是免疫功能紊亂,體內產生了一種不正常的抗體,這種抗體“自家人不識自家人”,它不去對付外來的病原體和異物,而是破壞自身的正常組織(如關節組織),結果導致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到了中、晚期則很難治愈,容易導致關節變形和肢體殘疾,甚至終身癱瘓,因而被稱為“不死的癌症”,是造成我國人群喪失勞動力和致殘的主要病因之一。
為了推動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防治工作,世界衛生組織確定每年10月12日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日。本病多見於女性,女性病人是男性病人的三倍。急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常侵害兒童與青年,初次發病者多在5~15歲之間,7~10歲為發病高峰,5歲以下者僅占8.5%。本病的複發大多發生在初次發病後的3~5年之內,因此,複發多見於25歲之前,但不少病人可遷延到中、老年期。本病第一次發作時間多數是在冬春季節,11月到第二年2月發病最多。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平均壽命比正常人縮短10~15年,如果病變侵犯心髒、血管、肺髒和神經係統,則可能危及生命。
(二)關節痛就是關節炎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以關節腫脹、疼痛為主要特征的疾病,那麼,是不是凡出現關節疼痛的情況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呢?
不少人都有過關節疼痛的經曆,可能馬上就會想到是不是自己得了關節炎。其實,關節痛多數是良性的,當關節受到外傷、勞損和風寒濕邪侵襲後,就會出現疼痛,有的持續時間很短,有的即使持續三五天,但隻要沒有關節腫脹,且過幾天沒事了,就不能算是關節炎。隻有出現3個或3個以上的腕關節、掌指關節等小關節對稱性腫脹,持續至少6周以上,並出現類風濕結節(關節附近有小疙瘩)者,才考慮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三)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風濕性關節炎是一回事嗎
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區別
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與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而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與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沒有確切關係。目前臨床上類風濕性關節炎遠多於風濕性關節炎,但這兩種病都屬於風濕病。風濕性關節炎是溶血性鏈球菌所致上呼吸道感染後,引起的一種反複發作的急性或慢性全身結締組織的炎症疾病,以大關節和心髒的病變最為顯著。由於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急,起病時多以全身發熱和顯著的關節紅、腫、熱、痛為主要表現。也就是對關節的破壞不甚嚴重,但對心髒的影響很大,易引起風濕性心髒病,故有“舔關節、咬心髒”一說。
若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治療,不但會給病人身心造成極大的痛苦,還會延誤病情,使一些病人喪失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也是以關節腫脹、疼痛為主要特征,但病變主要在四肢小關節,且很容易發生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
(四)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怎麼回事
一般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原因與感染、遺傳、免疫、內分泌代謝、營養及物理等因素有關,此外,受涼、潮濕、勞累、精神創傷、營養不良、外傷等常為本病的誘發因素。本病初起時以對稱性小關節的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晨僵比較明顯。到了晚期,患病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強直和畸形,並有骨骼肌萎縮、骨壞死等,以致喪失關節功能,失去生活和自理能力,致殘率高,對人的健康危害很大。
(五)我們的關節結構是什麼樣的
我們的骨與骨之間借助纖維組織、軟骨、骨形成的連接稱為關節或骨連接。最常見的骨連接為滑膜關節,其基本組成為關節囊、關節腔和關節麵,關節囊是一種結締組織,把兩骨牢固地連接起來。關節腔是個狹窄的縫隙,縫隙中有一層薄薄的潤滑液,就像機器中的潤滑油一樣,可以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以保證關節靈活運動。每一個關節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相接觸的骨麵,叫關節麵,其中一個稍微凸出或呈球形,叫關節頭;另一個麵稍微凹入,叫關節窩。關節麵上有一層能夠減緩震蕩和摩擦的關節軟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