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 謝
(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金華市婺城區:
金華市金師附小教育集團
金華市環城小學
金華市柳湖小學
金華市紅湖路小學
金華市站前小學
金華市開發區:
金華市東苑小學
金華市南苑小學
金華市江濱小學
金華市丹溪小學
金華市金東區:
金華市金東區實驗小學
金華市曙光小學
陳三富 金華市茶文化研究會顧問
金華市工藝美術家協會名譽會長
金華市收藏協會名譽會長
陳新華 婺州窯傳統燒造工藝代表性傳承人
周國良 金華市圖書館(市少兒圖書館)館長
雷國強 金華市民間文藝家協會 副主席
郭舟林 金華市海峽兩岸文化教育交流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金華市讀國學經典做道德少年活動領導小組副組長
世界上有許多事都發生在不經意間之間,本書的創意就源於幾個朋友間的閑聊。
浙江龍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小顧,是一個專注於青少年素質教育工作的人;該書的作者小李是浙江師範大學兒童文學研究生;陳新華大師則是省非遺“婺州窯”傳承人;我曾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又是“婺州窯”迷戀者。幾個人在一起,三句話不離本行,談得最多最熱烈的話題始終是當今青少年素質教育及非遺的傳承教育問題。
我不敢對當今教育妄加評論,但對當前孩子們為了中考、高考,不遺餘力地忙於聽課、做作業、考試、進輔導班還是頗有微詞的。這些行為既累苦了家長、教師,更累苦了孩子們。更大的問題是,他們所讀的、所聽的、所想的總是圍繞著“考試”進行。這是一種機械的、枯燥的、乏味的學習生活。這種學習模式既影響了孩子們知識麵的拓展;思維的飛躍,也影響了各項能力和素養的提升。在這種學習環境下,難免有些孩子要厭學了。更讓人擔憂的是,在這種學習環境下,孩子們對我們的民族文化的了解非常欠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麵則了解更少。可是要知道,文化遺產是我們祖輩先人勤勞、智慧、文明的結晶,是人類曆史文化的體現和延續,是先人們賜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這就是我們常提及的“文脈”。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脈不僅不能斷,而是需要延伸。而現在卻存在“非遺”傳承後繼無人的困境,非常值得我們去思考。
幸運的是,政府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並且也在努力推進“非遺”進校園活動,以希圖青少年能對“非遺”有所了解,有所興趣,並進一步願意挑起傳承的擔子。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方向,這是正確的,也是可喜的。不過我們也應該承認,讓孩子們願意去了解“非遺”,並且喜歡上“非遺”的方向可以多方位的,也應該多樣化,畢竟孩子和成人不一樣,他們所處的年齡特點、思維特點,讓我們在秉持傳授非遺知識的良好願望的同時,也必須用他們樂於接受和喜歡的方式激發他們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