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地建立起來後,通過儀器測繪,確定該地就是原澳大利亞的巴瑟斯特市,按照出發前黨中心局規劃,巴瑟斯特先期將建立一個10000人左右的城鎮作為前進基地,沿著河流向北方的達博繼續墾殖,一直進入達令河流域,對達令河水係進行開發利用;同時探索推進的是向西經康多博林到達墨累河流域進行開發墾殖,後世的墨累河-達令河盆地是澳大利亞重要的種植區和牧區。由於在巴瑟斯特將分為兩個方向向內陸推進,這裏就成為了一個交通樞紐,一個三岔路口,所以王光偉就將此命名為三岔口鎮(為了方便工作,黨中心局、執委會在以前的聯席會議中早就確定了國家行政區劃的命名標準:省級單位的設置和命名由執委會提出方案,沒有召開全國民代會以前,黨中心局通過之後確定;地區級行政單位,由省級行政單位負責命名和設置;市鎮鄉為同級行政單位,以人口來區分,人口不滿1萬的為鄉,人口滿一萬不滿五萬的為鎮,五萬人口以上的為市,市鎮鄉的命名權下放給了墾殖開拓隊)。
時間了過了大約1個月左右,雪梨市支援王光偉開拓隊的500名穿越移民到了三岔口鎮。
由於距離雪梨市隻有100多公裏,且又是平原地形,在臨時調用的大貨車運輸下,移民在當天上午11點多鍾就到達了三岔口鎮。此時三岔口鎮鷹部落的營地已經擴大很多,那是因為王光偉墾殖開拓隊和鷹部落建立良好關係後,在鷹部落這個合格帶路黨的引導下,對周邊方圓一百多公裏範圍內進行地毯式清理,周圍10多個部落被鷹部落兼並,建立了一個大型土著社區。當然在兼並的過程中,有的是自願遷移,也有是被強製遷移的,想想看在我們人民軍隊強大力量的震懾下,又有誰能抵抗呢,不是有一句話叫‘步槍在手,天下我有’嗎?至於那些血與淚的過程,就不必詳細描述了。值得一提的是,周圍土著人口原本應該在2萬人左右,現在已不足1萬人,那麼這些人到哪裏去了呢,當然是作為***被鎮壓了呀。大家不要想的太黑暗,我所說的鎮壓是指他們這些頑固的***分子都進了新成立的勞改營。你瞧,他們現在正給新移民們搭建臨時居住的窩棚呢,不過窩棚的建設已經接近尾聲,那他們接下來會被安排去做什麼呢?當然是修建三岔口鎮至雪梨市的水泥路呀,隨著越往內陸推進,三岔口的位置將越來越重要。
移民們臨時安置下來後,三岔口鎮第一次軍地聯席會議正式召開,會議地點就設置在河岸邊由勞改營土著們新搭建的一座木屋,走進這個木屋,你會發現這就是一個會議區,整個大木屋分成了兩個部分,右邊的門進去是一個能容納20多人的小會議室,從左邊的門進去是一個能容納150人的大會議室。
這次會議是在小會議室內召開的,陸軍司令員王光偉、開拓隊民政負責人苗樹江、陸軍111團一連1排長陳玉林、勞改營警長劉威和新移民一起到來的鎮黨總支部書記胡為民、鎮黨總支部紀委書記向中華、組宣統委員周文亮參加了會議。會議中宣讀了三岔口鎮領導幹部的任職文件,苗樹江因為前期工作出色,擔任鎮黨總支部副書記、鎮長,公安派出所所長由劉威兼任,武裝部長、民兵連長由陳玉林兼任。
會議還對三岔口鎮近期的工作進行了安排,由於清水溪北岸(清水溪,由於這條河是達令河的一條小支流,後世地圖上沒有命名,河水清澈見底,就被先期開拓隊直接稱呼為清水溪)已經被鷹部落新加入土著開辟為居住及移民臨時窩棚區,已經不適宜作為新城區建設用地,王光偉便建議將三岔口主要城區建設到清水溪河南岸,且在之前勞改營已經在河南岸開辟出了5平方公裏的草地,利用割除隔離帶的辦法對劃定區域進行了燒荒,現在地坪的工作也已經結束。鎮黨總支部、政府的首要工作是進行土地測繪及城市規劃,王光偉開拓隊主要成員是陸軍軍人,成立開拓隊時配備了相應的測繪工具,在勞改營燒荒之前部隊已經完成了土地測繪,在雪梨市的城鎮規劃人員也根據測繪數據進行了城市規劃。
新的三岔口鎮分為南北兩個城區,但主要城區在河流南岸,南岸城區采取三橫三縱加外環護城河的規劃進行建設。中心井字街區為政府各部門所在地,緊挨中心街區清水溪岸邊大塊土地被規劃成城市中心廣場,而且河兩岸街道沿河岸一麵將建成兩條綠化帶作為市民休閑景觀區域。河北岸屬平原森林地區,沿河岸向森林地區擴展規劃建設三條縱向街道,三條街道中由三條橫向大街穿插而過與南岸街道對應,河道上將建成三座橋梁把兩岸的三條橫街連接起來,先期準備建成中心廣場至北岸中央橫街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