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的理論與實證研究7(1 / 3)

第二章 2

23新產業區相關理論

231新產業區理論的主要內容

新產業區是指以特定的地方勞動力市場為基礎的由社會勞動分工緊密聯係在一起的企業所組成的本地化網絡。新產業區理論認為產業集群的根本原因在於兩方麵:一是柔性專業化生產。由於生產方式從彈性的、小批量的生產方式逐漸取代剛性的、大批量的生產方式。二是區域創新環境和區域創新網絡。

盡管新產業區最初源於歐洲與北美,但由於它不但經濟效率高,而且吸收就業能力強,博得了世界上有關學者以及區域決策者們的青睞。最近,關於新產業區的國際學術討論仍在不斷深入。新產業區是由服務於全國或國際市場的中小企業組成的,是既競爭又合作的中小企業的綜合體,它為競爭優勢產業提供了區域創新環境。Malecki E(1991):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ynamics of Loc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Change, Essex: Longman Scientific & Technical, P232~234

柔性生產方式是對應計算機集成製造係統(CIMS)的生產方式。柔性就是指企業對所麵臨的內外部環境變化的應變能力,能生產的產品品種數多、起動時間短,則表示柔性很強。柔性生產方式強調的是專業化分工的靈敏企業的動態集成。新產業區(柔性生產綜合體)本地化網絡的重要特征是靈活性。區內單個企業的生產總是集中於有限的產品和過程,形成專業化的特點,專業化的分工生產是與生產的技術可分性以及垂直分離的生產組織方式相關的;另一方麵,區內的中小企業在互相競爭的同時互相聯係、互相協作和補充,區域作為一個集體,其生產是相當靈活和多樣化的。王緝慈簡評新產業區的國際學術討論[J]地理科學進展1998(3)

區域創新環境和區域創新網絡可以從兩方麵分析:一是新產業區的勞動力市場網絡。產業的競爭首先源於人才的競爭,高薪的多技能的人員組成的網絡,使區域的勞動力市場具有職業靈活性;低薪的低技能的工人由於數量眾多而形成的網絡,使區域的勞動力市場具有數量靈活性,可供企業選用勞動力。這些人才的大量累積使得產業具有廣泛的創新環境。二是新產業區的學習和創新網絡。企業直接有競爭、有聯係、有協助和互補,大家都在一個需要生存的環境下,適者生存,弱肉強食,自然而然就會引發很多創新,創新網絡不斷集聚。

232新產業區理論的主要特點

1根植性

根植性是經濟社會學概念,它的含義是指經濟行為深深嵌入於社會關係之中。新產業區理論的基石是地域,這個產業區的特定的經濟行為必將嵌入於該地域的社會關係中,甚至該社會關係很多有這個經濟行為構成。

2機構稠密性

作為社會網絡基礎的大量的各種各樣的機構,同時各機構間由於其自身的特性建立有機的網絡,並存在密切的互動關係。在這種聯係下,各機構都有強烈的社區意識。企業間與物質聯係相伴的信息溝通的重要性也隨之增加,變化快速的市場需求及創新壓力使得企業與上、下遊企業及相關機構的關係更加密切,造成大量專業化的中小企業在一定地域範圍內集聚,形成產業區。這些中小企業通過集聚所帶來的外部規模經濟和外圍經濟獲得了利潤,並能應付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快速轉換產品及靈活調節產量的浮動,從而免於大企業由於轉換滯後而帶來的劇烈的效率損失。

3創新性

持久的創新能力是產業區得以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在創新環境的建設中,有兩個並行不悖的行為過程,一是各行為主體之間的相互聯係,二是學習性。由於企業麵臨著不確定的市場和技術環境,企業創新的最重要的戰略就是和其他企業結成創新網絡。區域創新網絡的不斷發展,必將使得區域創新環境得到改善,從而又吸引了大量的企業進入產業區,推動企業的集聚。企業之間存在著競爭,隻有持之已久的創新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有創新就會有學習,這使得創新能很快得以推廣。

233新產業區類型的分類

我國20世紀80年代初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後,各地區域經濟的發展非常活躍。80年代中後期江浙一帶的鄉鎮企業集聚區開始迅速發展起來。國內的一些學者在對這些區域進行調查、研究基礎上,提出了“溫州模式”、“蘇南模式”、“江浙模式”等成功發展模式。近年來,隨著產業區的不斷增加,提出了劃分標準。

1新產業區類型的劃分標準蘇東水產業經濟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100~119

(1)政府幹預程度

新產業區由此分為兩種基本類型:區內沒有政府幹預的Ⅰ類新產業區,以及區內存在相當程度政府幹預的Ⅱ類新產業區。公共幹預可以使I類新產業區轉型為Ⅱ類新產業區。

(1)所有權集中程度

根據一個由所有權集中程度和協作程度組成的二維框架對新產業區和其他形式的生產係統進行分類。

按照這一分類標準,所有權集中程度越高,表示核心企業的作用越大,對全部生產有控製力量的企業就越少,內部勞動分工程度就越高;協作程度越高,則企業之間的合作就越密切。

(3)內源力、競爭力和協作程度

將新產業區與其他工業集聚區根據企業內源力與競爭力的高低劃分開來的標準:一是中小企業的內源力和競爭力的高低。二是局域協作環境的好壞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