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山寨”,一個在2008年火遍全中國的概念,從山寨手機開始,演變成一場蔓延全國的山寨運動,不論是具體的實物產品,還是虛擬的文化產品,都迎來了一場山寨模仿秀,除了山寨手機之外,有山寨電影、山寨服裝、山寨春晚等,最不可思議的是,竟然出現了山寨明星。山寨現象的出現,不但為大眾提供了茶餘飯後的談資,更可以讓大家在這個經濟危機的年份,有一絲絲的笑意。
在研究山寨現象之前,老實說,對於山寨,本來的印象並不好。但是,武漢大學出版社龍光桂編輯的約稿,卻讓我放下自己原來的預想,認真地去了解山寨現象的起源,思考山寨現象全麵興起的內在邏輯。
筆者漸漸發現,山寨現象不是一種偶然,而是一種必然,山寨現象古已有之,今天很多人心目中的品牌企業,如微軟、三星、豐田、聯想等,都曾經走過一段不短的山寨之路。但是到了今天,也隻有到了今天,在市場經濟充分發展的今天,山寨現象才有機會得到更大的傳揚。山寨現象,表麵上是因為采取了山寨手段。之所以說一種事物是山寨,是因為有一個參照的非山寨的存在,山寨是對非山寨的一種抄襲、模仿、學習,然後才是一種創新,這個順序不能違反。沒有抄襲和模仿,不成其為山寨,而沒有學習和創新,則不能突破自己,永遠隻能是山寨。
資源少、力量弱的企業和個人,為了擺脫自己的命運,在法律許可的前提下,采取一切手段,要為自己在激烈甚至慘烈的競爭中贏得勝利,贏得更加美好的未來,我們誰能說這種行為不對?山寨,不過是弱勢群體所采取的一種手段而已。弱勢群體在自己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充分利用順勢、借勢、造勢等方法,改變自己的處境,這就是山寨。當然,因為它的威力,已經被更多的弱勢企業和個人采用,但是,不論是被多少人采用,山寨依舊還是一種弱勢群體的合法奮爭的有效手段,而不是如一些“大人先生們”所視為的洪水猛獸。
山寨現象,從內在分析是一種山寨精神。這種精神,是一種奮鬥的精神,是一種不屈的精神,是一種求變的精神,是一種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正是在這種精神的驅使下,那些弱勢的群體不甘於平淡的命運,要力爭上遊,向自己底層的命運告別。這種精神,隻要它沒有損害別人的利益,隻要采取的是市場接受的方式,就不該受到否定和壓抑。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阿瑪蒂亞·森曾經寫過一本書——《以自由看待發展》。在該書中,作者認為,人的實質自由是發展的最終目的和重要手段,發展是涉及經濟、政治、社會、價值觀念等眾多方麵的一個綜合過程,它意味著消除貧困、人身束縛、各種歧視壓迫、缺乏法治權利和社會保障的狀況,從而提高人們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生活的能力。
對比來看,山寨,正是弱勢群體的發展之道,是弱勢群體提高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生活的能力的過程。對於山寨,我們不但不應該打擊,甚至更應該膜拜。雖然說,山寨的過程中,會有一些不好的事物出現,但是,如果我們眼睛隻盯著那些負麵影響,而看不見更多的正麵效果,進而對山寨禁止或者取締,那不就是因噎廢食嗎?!可是,誰又會因為孩子在學習吃飯的時候哽住了,而取消他吃飯的機會和權利呢?!
在本書快要完稿的時候,恰逢每年一度的人民代表大會和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中國人政治經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兩會上,涉及各個領域的提案不斷被提出,而“山寨現象”,也為代表們所關注,甚至曾經的知名女主持倪萍堅決反對山寨,而且有傳言說她提出要對山寨現象“立法封殺”,引起輿論的一片嘩然。
筆者聽到這個新聞,起始愕然,隨之莞爾,想起了一句古詩:“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所謂“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事物的發展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和逆轉的,如果無視這個規律,一切都隻能是徒然。
鍾殿舟
200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