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出版說明(1 / 1)

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文化史研究成為國內史學界的一個熱點。大致與此同時,西方史學界也掀起一股“新文化史熱”。所謂新文化史,不恰當地說,就是“俗”文化史。與嚴肅、刻板的傳統曆史課題相比,新文化史的研究對象大多視角獨特,從喜怒哀樂、身體發膚,到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可以被作為一種文化的符號和象征展開曆史的演繹。

說它“俗”,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關注普通人、下層人群的生活狀態,撇開指點江山的大人物,留意不登大雅之堂的小人物;二是關注讀者的意願,力求吸引來自不同社會層次的讀者,研究內容、書寫筆法貼近“俗人”,“不使用術語,並且盡力以生動而直接的方式來寫作”,從而糾正了正統史學著作過於專業化、晦澀艱深、缺乏可讀性的缺憾。

英國文化史家彼得·伯克曾經把新文化史分作七類:(一)物質文化史,亦即衣食住行的曆史;(二)身體史,如性態史、性別史、情愛史等;(三)表象史,即對自我、民族及他人等的形象、想象及感知的曆史;(四)記憶社會史或社會記憶史;(五)政治文化史;(六)語言社會史;(七)旅行史。

因為新文化史關注“俗”,寫法“俗”,因而深得讀者喜愛,很多學術味道很濃的作品,都在普通讀者中引起反響,甚至登上暢銷書排行榜,並因此引領了西方史學的發展潮流。

對於這一現象,國內出版界率先作出反應,大批新文化史著作,如《蒙塔尤:1294~1324年奧克西坦尼的一個山村》、《大地的鍾聲:19世紀法國鄉村的音響狀況和感覺文化》、《鱈魚》、《鹽:生命的食量》、《危險的味道:香料的曆史》、《內衣:一部文化史》、《乳房的曆史》、《哭泣:眼淚的自然史和文化史》等被譯介過來,且都取得了不錯的社會和經濟效果。在史學界也引起不小的反響。

遺憾的是,目前的國內史學界,對新文化史,在總體上還處在介紹、學習和觀察階段,真正動手實踐的並不多。倒是很多史學愛好者走在了前頭。近幾年的曆史通俗化、曆史文化化的傾向,基本上是由業餘史家們在引領。呈現在讀者麵前的這本《椅子“改變”中國》,就是其中的一部。

傳統的文化史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藝術、精神、習俗等非物質因素,而把實體的物質領域留給了經濟史家。然而,經濟史家關注的隻是這些物質作為產品、商品時所具有的價值等,並沒有注意到它們還有作為某種符號和象征的特點,也就是忽略了它們背後隱藏的文化內涵。

麵前的這本《椅子“改變”中國》則不同,它既注意到椅子形製的變化,又探討了椅子產生與中國人坐姿、禮儀乃至精神氣質的互動關係,從寫作風格到研究外延的擴展,都和新文化史中的第一大類——物質文化史相暗合。

雖然,作為並沒有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的業餘史學愛好者,作者在史料解讀、邏輯推演、文字拿捏等方麵都還存在不足,個別地方甚至有本末倒置的嫌疑,但其對史學的執著和對史學動態的感悟都是難能可貴的。氣可鼓而不可泄,為了表示對年輕學人的鼓勵,為了表示對新史學潮流的呼應,我社在對原稿進行了仔細編輯的基礎上,本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度,決定出版這本書。

出版本書,並不表示我們對書中的觀點一概認同。我社出版本書的目的,意在引起廣大讀者對新文化史潮流的重視,意在喚起廣大讀者對物質文化的共鳴。如果本書能引起讀者的呼應,哪怕是廣泛的批評,也說明我們的目的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