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以出世之心低調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調做事(1 / 3)

人生無非是做人與做事,我們應以出世之心低調做人——不事張揚,謙卑忍讓,淡泊名利,保持平常心;應以入世之心高調做事——積極進取,追求卓越,保持上進心,贏取人生所需。佛說,以出世之心低調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調做事,此為做人做事之最高境界。

以平常心待不平常事,則事事平常。

很久以前,在偏遠地康地東邊有個老人,大家叫他“摩尼老叟”,因為他日以繼夜很虔誠地一直在旋轉自己做的小摩尼轉經輪。轉經輪裝滿大悲觀世音的心咒——嗡嘛呢貝美吽。

“摩尼老叟”和兒子住在一起,他們還有一匹駿馬。兒子是老人生活的喜悅,那匹馬則是男孩的驕傲和快樂。老人的妻子在漫長歲月辛勤持家下,早已辭世,投生到更有福報的地方去了。父子倆住在平原靠河的一棟簡陋的石屋中,過著樸素單純的日子。

有一天,他們的馬不在了,鄰居都為老人遺失了唯一的財富而惋惜不已,但老人卻默不作聲地繼續搖動他的轉經輪,口中不停地念者“嗡嘛呢貝美吽”這句西藏最流行的咒語,對別人的詢問和安慰,他隻是淡淡地說:“要心存感謝萬事萬物,有誰能說什麼是福什麼是禍?咱們等著瞧吧……”

幾天後,那匹駿馬回來了,後麵還跟著一對野馬。老人和兒子很快便接受了這對野馬。於是每個人都為老人的好運而歌唱恭賀。老人搖著轉經輪微笑著說:“我很感謝,但誰曉得呢?咱們等著瞧吧……”

之後,男孩在騎著其中一匹野馬奔馳的當兒,跌下來而摔斷腿,鄰居們將他台回家,大家都詛咒那匹野馬,並為男孩的厄運而歎息不已。然而,老人隻是坐在愛子的床邊,不停的一圈又一圈地搖著他地的轉經輪,嘴裏輕聲喃喃念者大悲觀世音的心咒。他既不抱怨,也不抗議他們的命運,隻是溫和的點頭,重複他以前說過的話:“佛是慈悲的,我很感激我兒子生命幸存,我們等著瞧吧……”

隔了一星期,軍官到村莊召征年輕人參軍,當時正打著一場激烈的邊境戰爭,當地所有的年輕人都立刻被帶走了,隻留下摩尼老叟躺在病床上的兒子。村民爭相向老人共恭賀他的好運,並將這好運全歸功於老人不停地轉轉經輪,以及那幹裂的嘴唇不曾間斷持誦真言所積累的善業。此時老人笑而不語。

一天,當男孩和他的父親注視者他們的馬群在草原上吃青草時,沉默寡言的老人突然唱起歌來:人生就這麼周而複始、起落。就像水車一樣,我們的生命就向他的筒子,空了又滿,滿了又空。似陶土般,我們的肉體被塑成一個形態後又一個形態;形體破滅了又重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卑下必高升,崇高必墮落;黑暗將變亮,富貴轉成空。兒啊!如果你是非凡的孩童,他們將會迎你到寺院,如轉世活佛。兒啊,如果你過度聰明,你將會為爭執所束縛。一匹馬有一匹馬的困惱,財富雖好,但太快失去它的滋味,終將成為負擔、爭執的根源。沒有人知道什麼業等著我們,但是我們今日播種的因,在來世將會成熟結果,這是確定的。因此,要慈悲對待所有的人,不要在得失的幻想上心存偏見。不希求也不恐懼,不企盼也不焦慮;不論你的命運如何,要常心存感激。接受每一件事,接納每一個人;遵從佛陀正確無誤的教誨。要淳樸與自在,自然保持安適與祥和。假如你喜歡,你盡可將箭射向虛空,兒啊!但他們終歸要落回大地。

老人唱歌的時候,經幡旗在他頭的上方飛揚,而那塞滿成千上萬手寫密咒的摩尼輪,就那麼不斷地旋轉著。

之後,老人就沉默了。

醍醐灌頂

以平常心待不平常事,則事事平常。平常心不是“看破紅塵”,不是消極遁世;平常心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憂;無時不樂,無時無憂。麵對旦夕禍福,應知天達命。隻有從最平常的事物中,才能發現至真至美的真世界。

禪機故事

不信是真諦。

有學僧請示慧忠國師道:“古德雲: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不信的人認為是邪說,有信仰者認為是不可思議,但不知如何才正確?”

慧忠國師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賢等之境界,非諸凡夫小乘們所能信受,故《華嚴經》雲:佛身充滿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常處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於法界,豈非法身?又《般若經》雲:色無邊,故般若亦無邊,黃花既不越於色,豈非般若?故經本不定法,法本無多子。”

學僧聽後,仍不明白,再問道:“此中消息,信者為是?不信者為是?”

慧忠國師提示更高的意境,答道:“信者為俗諦,不信者為真諦。”

學僧大驚道:“不信者譏為邪見,禪師怎可說為真諦?”

慧忠國師作了總結:“不信者自不信,真諦自真諦。因其真諦,故凡夫斥為邪見。邪見者,何能語真諦?”

佛學百科

和尚為何敲木魚。

木魚是佛教的一種法器,共有兩件。最常見的一種是圓魚形,大小不等,大者置於佛殿,小者置佛案。二者均使用硬木製成,中心挖空,和尚誦經時用木錘敲擊它,便發出清脆的聲音,其用途是便於掌握誦經節奏與調整音節。和尚敲木魚除了上述用途外,尚有它更深一層的含義,就是“自警”。因為“魚晝夜未嚐合目,亦欲修行者晝夜忘寐,以至於道”。這裏說得十分明白,佛教徒在修行中的這種“警眾”與“自警”(不寐),乃是他們之所以敲木魚的宗教內涵。

知足之人心常樂,能忍之士身自安。

這是《百喻經》中的一個小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隻野狐狸和一隻野鹿,同住在一顆大樹下。當風吹來的時候,會有一些嫩枝被折斷,然後打在野狐狸和野鹿的背上。

野鹿沒有感覺到什麼,因為風吹而樹枝折斷是平常的事。可是野狐狸就忍耐不住了,打算遷到別處去。

臨走的時候野鹿對它說:“這顆大樹能為我們擋風遮雨,還能供給我們甜美的果實,你為什麼要到別處呢?”

“不,我忍耐不住了,你認為這裏很好,那你就住在這裏好了。”野狐狸說完,頭也不回地走了。

野狐狸離開了大樹之後,來到了一個曠野。那裏白天氣候很熱,到了晚上氣候又會變得很冷,它覺得忽冷忽熱很難受,住了幾天便挨不下去了。

當它要走的時候,另一隻野鹿說:“狐兄,你為什麼要走?這裏雖氣候差些,但沒有虎狼出沒不是很安全麼?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到什麼地方都有不愉快的事情,你還是安心的住下來罷。”

野狐狸倔強地說:“不,這種忽冷忽熱的天氣,我已經忍受不了了,我看我還是到別的地方去吧。”

最後,野狐狸走啊走啊,又到了一處翠綠的山坡上,這裏氣候好,而且環境優美。於是野狐狸就決定住在這裏,住了沒有幾天,又想這裏又不是很理想的地方了,因為這裏有凶猛的獅子,也有陰險的豺狼,時時都聽到他們吼叫的聲音,使它心驚肉跳,可是貪戀這裏優美的環境,勉強住了下來。

然而有一天,在它出去覓食的時候,卻被野狼抓住了。那時野狐狸才深深地懊悔當初不聽朋友的勸告,才會落得今天的下場。

醍醐灌頂

人有欲望和追求是無可厚非的,如果人沒有了欲望和追求,那活得也會像行屍走肉,沒有任何意義。然而,在欲望和追求的背後,一定要懂得知足常樂的道理。要明白,並不是所有的欲望都可以滿足,所有的追求都可以實現。要記住:知足之人心常樂,能忍之士心自安。

禪機故事

豈曾混淆。

有一位雲水僧在參訪時,路過一位老太太所管理的庵前休息,他問老婦人道:“師姑!這座庵堂除你之外,還有其他的眷屬嗎?”

老婆婆:“有!”

雲水僧:“怎麼沒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若草若木都是我的眷屬呀!”

雲水僧:“無情不是有情,那些山河草木何曾是師姑的樣子?”

老婆婆:“那你看我是什麼樣子?”

雲水僧:“俗人!”

老婆婆:“你也不是出家人!”

雲水僧:“師姑!你可不能混淆佛法。”

老婆婆:“我並沒有混淆佛法呀!”

雲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這樣不是在混淆佛法是什麼?”

老婆婆:“法師!你不可那麼說,要知道你是男人,我是女人,何曾混淆?”

佛學百科

什麼是五蘊。

蘊是積集的意思,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就是一般所說的物質,變礙為義,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就是感受,領納為義,其中包括苦、樂、舍三受;想就是想象,於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想;行就是行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識就是了別的意思,由識去辨別所緣所對的境界。在此五蘊中,前一種屬於物質,後四種屬於精神,乃是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

當行腳之時行腳,當隱居之時隱居。

無德禪師一向在行腳,一天來到佛光禪師處,佛光禪師對他說:“你是一位很有名的禪者,可惜為什麼不找一個地方隱居呢?”

無德禪師無可奈何的答:“究竟那裏才是我的隱居之處呢?”

佛光禪師道:“你雖然是一位很好的長老禪師,可是卻連隱居之處都不知道。”

無德禪師說:“我騎了三十年馬,不料今天竟被驢子摔下來。”

無德禪師在佛光禪師處住下來,一天,有一學僧問道:“離開佛教義學,請禪師幫我抉擇一下。”

無德禪師告訴他道:“如果是那樣的人就可以了。”

學僧剛要禮拜,無德禪師說:“你問得很好,你問得很好。”

學僧道:“我本想請教禪師,可是...”

無德禪師道:“我今天不回答。”

學僧問:“幹淨得一塵不染時又如何呢?”

無德禪師答道:“我這個地方不留那種客人。”

學僧問:“什麼是您禪師的家風?”

無德禪師說:“我不告訴你。”

學僧不滿的責問說:“您為什麼不告訴我呢?”

無德禪師也就不客氣的答道:“這就是我的家風。”

學僧更是認真的責問道:“您的家風就是沒有一句話嗎?”

無德禪師說:“打坐!”

學僧更頂撞道:“街上的乞丐不都在坐著嗎?”

無德禪師拿出一個銅錢給學僧。

學僧終於省悟。

無德禪師再見佛光禪師報告說道:“當行腳的時候行腳,當隱居的時候隱居,我現在已找到了隱居的地方!”

醍醐灌頂

禪是的隨緣隨性的,沒有什麼限製。自古以來的禪僧,有的行腳雲水,有的陸沉隱居,有的躲藏盛名之累,入山唯恐不深,有的接待十方,等待有緣的傳燈之人。究竟怎麼做才是禪僧真正的生活行止呢?正如無德禪師說:“當行腳的時候行腳,當隱居的時候隱居。”

禪機故事

曬香菇。

永平寺裏有一位八十多歲駝背的老禪師,在大太陽下曬香菇,住持和尚道元禪師看到以後,忍不住地說:“長老!您年紀這麼老了,為什麼還要吃力勞苦做這種事呢?請老人家不必這麼辛苦!我可以找個人為您老人家代勞呀!”

老禪師毫不猶豫地道:“別人並不是我!”

道元:“話是不錯!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這種大太陽的時候呀!”

老禪師:“大太陽天不曬香菇,難道要等陰天或雨天再來曬嗎?”

道元禪師是一寺之主,指導萬方,可是遇到這位老禪師,終於認輸了。

佛學百科

落發、染衣和受戒。

俗人出家為僧,按佛門戒律規定,必須剃除須發,換上袈裟,這就叫落發染衣,以示從此脫離塵俗和煩惱業障。更衣之後,再通過隆重儀式,接受佛教戒律,就叫受戒。因為佛教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的區別,受戒的儀式也各不相同,有的僧人,在受戒時還要在頭上“燒痂”,佛家叫“爇頂”;即在頭頂上點燃幾個塔形殘香頭,讓其燃燒至熄滅,以示“願以肉身作香,燃點敬佛”的誠心。燒痂後留下的疤點,俗稱之為“戒疤”。由於各人發心的不同,疤點的數量也不同。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幾種。十二點表示是受的戒律中最高的“菩薩戒”,現已廢除此製。

忍受雕鑿才能成器。

很久以前,某座城市裏建起了一座規模很大的寺廟,寺廟建好之後,善男信女們便祈求能有一尊最好的佛像。於是如來便派來一個精於雕刻的羅漢幻化成一個雕刻師來到人間。

雕刻師千挑萬選,終於選中了一塊質地最上乘的石頭。開始了工作,可是,沒有想到他剛拿起鑿子鑿了幾下,這塊石頭便喊起痛來。雕刻師勸它說:“不經過仔細的雕鑿,你將永遠都是一塊不起眼的石頭,還是忍一忍吧!”可是,等到他的鑿子再一次落到石頭身上時,它仍舊哀嚎不已:“痛死我了,痛死我了。求求你,停手吧。”

於是雕刻師隻好選了一塊質地遠不如它的粗石頭重新雕刻起來。

雖然這塊石頭的質地較差,但它感到自己能被雕刻師選中而感激不已,它更對自己將被雕成一尊精美的雕像深信不疑。所以,任憑雕刻師的刀琢斧敲,它都默然不響地承受著。而雕刻師也因為知道這塊石頭的質地差些,為了展示自己的藝術,他工作得更加賣力,雕鑿得更加精細,不久,一尊肅穆莊嚴、氣魄宏大的佛像赫然立在人們的麵前,大家驚訝之餘,很快就將它安放到了神壇上。

後來,這座廟宇的香火果然非常的鼎盛,日夜香煙繚繞,天天人流不息。為了方便日益增加的香客,那塊怕痛的石頭被人們丟去填坑築路了。由於當初承受不了雕鑿之苦,現在隻得忍受人來車往、頻繁碾過的痛苦。

那塊築路的石頭看著雕像安享人們的膜拜,心裏總覺得不是滋味。有一次,它憤憤不平地對路過此處的佛祖說:“佛祖啊,你太不公平了!你看那塊石頭的資質比我差多了,而如今卻享受著人間的禮讚尊崇,我卻每天遭受淩辱踐踏,日曬雨淋,你為什麼要這樣的偏心啊?”

佛祖微微一笑說:“質地也許會給你帶來人們偏愛的幸運,但成功確是來自一刀一銼的雕鑿啊!你受不了雕鑿之苦,隻能最後得到這樣的命運啊!”

醍醐灌頂

從表麵上看,人與人之間有著很大的不同,有的人天賦高,有的人卻很笨拙。其實,這些表麵上的東西是不能決定一個人一生命運的,真正決定命運的是一個人能否對自己的潛質和潛能不斷地挖掘和發展。所以,忍受雕鑿才是最終改變命運的關鍵按鈕。忍受雕鑿才能成器。

禪機故事

菩薩講經。

有一次,梁武帝請善慧菩薩講《金剛經》。

善慧在講台上拍了一下驚堂木,就下台了。

梁武帝十分驚詫。

在武帝身邊的誌公(即宗教顧問)問道:“皇上,你了解嗎?”

梁武帝說:“不了解。”

誌公說:“菩薩已經講完經了。”

佛學百科

佛教中的律師。

“律師”又稱為持律師、律者,指專門研究、解釋、戒律的僧人。如北魏慧光,唐代道宣、懷素等皆稱為律師,以嫻熟《四分律》見稱。後來則指通達佛教戒律的僧人。至於現代法律界稱打官司時的辯護士為律師,則屬於借用這個詞,與佛家沒有絲毫關係。不過,就通達和記誦法律這一點來說,卻有相通之處。

每隻蠟燭的光融合起來,才能滿室生輝。

有一天,法啟禪師聽到幾個小沙彌在討論佛教宗派的問題。有的說禪宗第一,有的說禪宗最好,議論間不乏對其他佛教門派有歪曲貶低之意。法啟禪師聽後立即把那幾個小沙彌叫過來,讓他們把寺院裏的一棵生長得非常茂盛的小樟樹給“修理”一番——隻留一個樹杈,而把其他七八個樹杈全都砍了。

一棵枝葉繁茂的小樹,馬上成了慘不忍睹的單枝獨杆。十幾天之後,這棵不幸的小樹居然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