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成”這個名字還是當初老家的太爺爺取的。
老家廢廟的石碑上遺有“大成至聖先師”幾個碑文。太爺爺沒啥文化,識不得“聖”、“師”這些繁體,隻記住了“大成”二字。
後來曾孫落世,按照習俗,取名字要先問過長輩。
一家人巴巴地望著太爺爺,隻等他搖頭後,就請一旁的村小學吳先生代取。
哪料太爺爺伸著兩個手指,顧左右曰:“大……成。”
眾人初還不信,爺爺連問:“大個啥?”
也難怪大家不懂,其實太爺爺自己也不曉得,所謂“大成至聖先師”,是孔夫子的尊號。“大成”是孟子對孔子的稱呼,是“集大成者”的意思。後世曆代君王都尊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孔廟主殿都稱為“大成殿”。
隻有村小學吳先生懂了,微笑讚歎:“好名字,這是借了孔聖人的福氣,將來必定大富大貴。”
於是大家請教。
吳先生滔滔不絕,信口道來:“……孔子最有名的那話,喔……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然後時常複習,不也說話嗎……我講太多了……”
大家感歎一回,於是世上便有了“朱大成”。
不過,老家農村都有迷信,小孩子要取賤名,最好“臭蛋”、“狗`屎”之類。如果名字取大了,往往不好養活。
朱大成似乎名字取大了些。
四、五歲時,不知怎的,落在了繞村而過的花溪河裏,隨波漂流一夜,天亮才在鄰村打撈起來。
花溪河是長江支流,起於巴南,水勢落差極大。清人趙禦曾題詩讚譽此河曰:石峽波光綠上衣,溪邊隻少鴛鴦飛。石知漁子能來否?強借桃花號此溪。
當時鄰村幾個婆姨不敢看,說:“這娃死得可憐,活像皮球噻。”誰知朱大成竟奇跡般地活轉來。
那一次,太爺爺一急之下過世了。
後來仍屢有災禍。
直到去縣中學讀書,遇到一個算命瞎子,自稱朱大成前世道友,號“九天蕩魔祖師”,指摘其名犯忌,執意要為他正名。
瞎子或許隻是走江湖騙錢,但學識著實淵博,引經據典,終於證得一個好名——朱巴。
按瞎子的說法,此名中正勻衡,無歧義、非多音、不生僻。“朱巴”二音一弛一張,音韻天成。又難得以地入名,當可借地利以補人和也。
朱大成細想,果然大大在理。
老家的縣城正是西川省東部的巴縣,乃是川東重鎮,自古富庶。
當地原住民常以身為巴人而自豪,因此子女多以“巴”命名,什麼李巴、劉巴、黃巴、周巴……
朱大成暗歎:難道從此舍了本名,也要變成“某巴”之一?
又想起現在班上有兩個叫“王巴”的同學,老師一喊“王巴”,他倆就站起來。後來隻好一個喊“大王巴”,一個喊“小王巴”。
懷著躊躇不定的心情,央求父母帶自己去鄉派出所改名,卻被父母臭罵了一頓。
當時娘舅正好來串門,還幫著勸解說:“罵啥子呦……這名聽到咋就聯想西遊記哩。”
母親也一臉無奈:“就是恁個。”
朱大成初中畢業輟學外出打工。
家裏弟弟、妹妹年幼,父親打工時傷到腰,裏裏外外就隻靠母親支撐。
打工的第一年,他省吃儉用,過年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掏給母親一千六百五十元錢。
對於沒有什麼收入的農村家庭,這是一筆巨資,足夠弟弟、妹妹上學,和全家一年生活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