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意料之外(2 / 2)

而張溥這樣的人卻不十分同。

曆史上,張溥沒有考中崇禎元年恩科的進士,但卻一直以舉人的身份活躍在江南士林之中,先是與一批不得誌的東林弟子參與組織了應社,後來到北京參加會試,沒有考上進士,但是卻在南應社的基礎上,在京師廣泛聯絡其他的落選舉人,又發起組織了一個北應社。

到了崇禎二年的時候,張溥又回到蘇州,聯絡南應社同道孫淳、楊彝等人,然後再次發出大量請柬,邀請天下各地名士一起到蘇州聚會,這一次應邀前來的天下儒林名士共有七百餘人。

這些士林名流在張溥組織下,於蘇州宣誓建立了一個士林聯盟,並將之命名為複社。

複社成立之後,張溥又多方奔走籌集複社資金,然後組織會議,出版文集,宣傳政治主張,把整個江南的輿論逐漸地掌握在了複社的手中。

錢謙益等“四錢”雖說是後期東林黨人在朝中的大佬,而其在民間的各種活動,主要就是有張溥、孫淳、周鍾、楊彝、陳子龍等人主持的複社在協調組織。

可以想象的到,要是不把這個張溥給弄走,這個人會在整肅東林黨的過程中發揮出怎樣的負麵作用。

這一點也正是崇禎皇帝在動手收拾錢謙益、惠世揚等人之前,將張溥支開,讓他跟著薑曰廣等人前往朝鮮傳旨的原因。

現在正好,不管到底處於什麼考慮,張溥自請留在朝鮮,在朝鮮建書院,開講壇,傳播正統儒家學說,這都是如今這位崇禎皇帝樂見其成的大好事。

所以,在接到了薑曰廣從朝鮮漢京發回來的奏報之後,崇禎皇帝很快下旨讓內閣、禮部和理藩院會商大明向外藩屬國派遣常駐使節的問題,並決心從朝鮮國率先開始。

然後,就在山西剿賊前線的軍報送到北京之前的那一天,一隊錦衣衛人員,帶著給薑曰廣、張溥、李信和朝鮮國主李倧的旨意,以及幾個裝滿了四書五經、朱子大全之類儒學經典的大箱,從北京離開,經天津,前往東江鎮和朝鮮而去。

崇禎皇帝在給張溥的旨意之中,不僅任命他為大明朝廷常駐朝鮮國的欽命使節,而且同意了他的請求,允許他在朝鮮國籌建書院,招收弟子,傳播和廣大正統儒學。

特別是,崇禎皇帝還特意提醒他,允許他從江南士林之中,招募自願前往朝鮮講學傳道的儒林名師,為朝鮮的儒家子弟授業解惑。

對崇禎皇帝來說,他巴不得這些人趕緊都滾去朝鮮呢。

這一時空之中,由於張溥中了進士,而且由於這一科進士的擴招,使得張溥沒有參與發起並組織北應社,所以應社的活動還是局限在南直隸,特別是應天府範圍內。

沒有了曆史上的北應社,自然也就沒有了原本曆史上的那個由南北兩京舉人士子之中的士林名流,共同組織而成的所謂複社了。

這一點,也讓崇禎皇帝感到放心了不少。

因為曆史上複社的組織形式,雖然還算不上是一個真正的近代政黨組織,但是看起來也十分的可怕。

在張溥的策劃之下,一群來自全國的文人士大夫,應東林黨幾個大佬的呼籲,到蘇州公開聚會,填寫社員名冊,共同推舉領袖,然後在張溥等人發向全國的公告之上聯合簽名,表達自己的學術和政治主張,這看起來像什麼?

這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地方詩會或者地方文社了,這已經是一種全新的政治運動形式了,一旦讓他們真的發展起來,推廣開來,這比傳統意義上的黨爭可是要厲害的多了!

萬幸的是,這個時空之中,因為張溥被崇禎皇帝欽點為崇禎元年恩科的探花,一下子有了一種誌得意滿、一步登天的感覺,又被安排在翰林院天天謄寫校訂熹宗皇帝實錄,所以他的命運也隨之改變,根本沒有那些時間、精力和興趣,去組織一幫子落第的舉人搞什麼結社。

所以,這一時空之中,在複社發展史上至關重要的北應社,沒有出現,而隨之發生的改變則是,複社也沒有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