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我們為何要關愛青年人
美國管理學會2012年年會主席、亞利桑那大學徐淑英教授曾在美國管理學會波士頓大會上發表了致辭——論有同情心的學術,我們為何要關愛。
她說:我們有沒有勇氣,用我們的研究來激勵經理人以富於同情心的方式來領導?我們有沒有勇氣,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們正直端方的行為?我們有沒有勇氣付出關愛,和同事一起奉獻社會?我們有沒有勇氣用心服務,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從關注機器到關注人,從追求機器的運轉效率到追求個體自我效能的提升,人們開始關注人性,人們重新界定管理,人們努力研究在新的環境下如何獲得成功。我國正處於從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依靠技術進步、管理創新的高科技產業轉變。在這樣一個急劇轉型的時期,創新是轉型的關鍵,而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作為一名大學教授,在我的眼裏,學生應該是世界上最值得關愛的人。
是學生的懵懂和好奇不斷地帶給我們鮮活的問題,讓我們去思考、去回答、去探索、去發現。
是學生純淨的心靈讓我們不斷地跳開世俗、跳開短視、跳開不公,將視野放得更遠一些,更廣闊一些,去關心那些社會競爭規則、效率化機製、最優的解決方案。
是學生拳拳的愛國之心,讓我們不斷地在血管裏充盈起國家強盛的使命感,並把這種使命感轉化為一種職業責任,在咫尺講壇傳遞開來。
是學生對未來的美好期盼,讓我們立足現實不斷地暢想,撥開紛繁複雜的幹擾因素,麵對巨量數據信息,仍能夠客觀地進行預測,並尋找可行的路徑,把學生的暢想轉化成縝密的邏輯結論。
然而,我的學生們,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依然麵臨很多困惑。在校期間缺乏關於人生規劃的指導,缺乏對知識學習的價值理解,缺少將理論聯係實踐的能力。正因為對自己沒有一個清晰的定位,於是在畢業之際紛紛加入考研、考公務員的隊伍。這種盲從,這種不清楚的定位,與我們目前教育體係中欠缺的人生規劃指導有關,也與學生自身在這個方麵思考、學習的缺乏有關。
作為一名“知識管理”的學者,我認為學生們必須先於發現知識之前進行思考,必須善於發現生活中、專業工作中、研究中的問題。學生們要衝破以前在骨子裏就形成的專業和知識領域的壁壘。因為他們對許多知識存在偏見和畏懼,對許多行業也存在這樣的偏見和畏懼,這妨礙了他們對問題和對自己的係統認知。
本書的作者,我指導過的研究生邵鵬,就是這樣一個認識到學習本質的年輕人。他在求學、科研與社會實踐中,善於觀察思考,並將這種思考融入個人成長與人生規劃之中。
在《做足自己,全世界和顏悅色》這本書中,讀者不僅能夠從一個年輕人成長的視角獲得係統指導,而且就成長中的某一個話題也可以得到具有深度思考的解答。因此,這本書對於在校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參加工作的青年人而言,都會有非常好的啟發。
雷宏振
陝西師範大學國際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