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隻有100天的生命,你會怎樣度過?這是網絡上曾有的一篇高點擊率同題網文。大量的跟帖表達著閃耀著人性光輝的追悔和願望。

但劉玉民不同,他用行動,而不是文字,為44歲的人生交出了一份令人敬重的答卷。盡管,這是一份未竟的答卷。

有關劉玉民的官方表述是:20年紮根農村、情係“三農”,獻身農村金融事業。省委宣傳部部長蔣建國批示:將劉玉民同誌作為全省重大典型進行宣傳,大力挖掘這一服務“三農”、服務群眾的先進典型事跡,並納入“感動中國”人物的推薦範圍。副省長徐憲平批示:“劉玉民同誌的事跡非常感人,具有典型意義。農村金融服務是一個薄弱環節,樹立和宣傳這一典型,對促進、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將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而有關民間的表達,則更讓我們觸摸到了一個堅強生命的精神基座。

倘若說劉玉民多年的“先進”是上級給予的一種績效認定,那麼,他所工作過的地方的村民的“念叨”,就是對他職業精神的一種心靈敬仰。他用生命拓展了職業的概念:職業對每個人來說具有生存、社會角色和自我價值的實現的意義,但又決不僅僅如此。

精神,始於生而終於死,它涵蓋了我們全部的生命。從法律角度講,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權力可以放棄,但是責任和義務必須履行。一個人的道德良心體現在所履行的職責之中,一個人的品格也是通過履行一連串細小的責任來構成的。

職業賦予了我們太大的人生空間:樂趣,自尊心,促進人際交往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等。閱讀劉玉民,麵對這樣一份未竟的答卷,需要自省的是,我們,給職業注入了什麼?

當我們每個人都把職業加上道德與精神的後綴,或許,我們就續就了這份答卷。

100天短嗎?短。

短到劉玉民還來不及踏遍李家鋪的山山水水。該鄉的一位負責人感慨地說:其實劉玉民和鄉裏談了很多的設想,隻是時間太短了,一切都還來不及實施……

100天長嗎?長。

長到靈泉鄉的鄉親們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念叨劉玉民。曾開過理發店的蹇常青還留著行頭,他總有這樣的幻覺:劉玉民像平日一樣走進來,胡子拉碴地坐下……

2007年5月19日,44歲的劉玉民離開了。告別儀式上,津市市信用聯社黨委成員和機關全體員工、全市信用社員工代表、當地鄉政府領導與他依依惜別。還有600多位從四麵八方趕來的鄉親,送劉玉民最後一程。

最後的100天,劉玉民選擇的是一副重擔

劉玉民真的走了嗎?津市信用聯社的領導不願意相信。

2007年2月9日,是劉玉民赴任李家鋪信用社主任的日子。當信用聯社把李家鋪和新洲兩個信用社的崗位擺在他麵前時,這位素有“拗主任”之稱的漢子,選擇了存款嚴重滑坡、資金異常緊張、各項工作被動的李家鋪信用社。

回憶起劉玉民,同事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蹙著眉頭、拳頭頂在腰間的神情。

其實早在2004年,他就發現自己患有肝腹水和乙型肝炎。而此時的他腹部已明顯浮腫,嚴重的腹瀉使他隻能靠稀飯度日,身體漸漸消瘦了30多斤。同事們勸他去醫院治療,他說:“住院會麻煩別人,特別是一些貸款戶會借機送人情,以後工作不好搞,在家裏吃藥是一樣的。”

在飽受病痛折磨的3個月裏,走馬上任的他抱病走訪了所有千元以上的貸款戶,收回貸款165萬元、利息19萬元,還走村串戶攬儲48萬元。在他的帶領下,李家鋪信用社存款止滑為升,存款短時期內就上升了190萬元。

之前,劉玉民先後在4個基層信用社工作。在其他員工每月隻有10萬元攬儲任務時,他自己卻是30萬。因為身先士卒,他把一個經營虧損、貸款質量差、與當地政府和部門關係緊張的靈泉信用社打造成了津市信用聯社的一麵旗幟。通過協調與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關係,使該鄉16個政府部門和單位全部回到信用社開戶。該社各項存款由2000年的1017萬元增加到2006年3720萬元,增長266%,增長速度排名全市第一。

信用社的工作不是簡單的貸與收,和貸款戶也不是誰求誰的關係,而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劉玉民告誡員工最多的是水漲船高的道理。靈泉鄉農民賀正東從事大米加工多年,苦於資金短缺難以擴大規模。劉玉民了解情況後,分析了當時的市場行情,3天時間就給賀正東辦好了100多萬元的貸款手續,4個月後賀正東提前歸還了貸款本息。從此,賀正東的米廠跟靈泉信用社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成了該信用社的重點客戶之一。幾年來,信用社累計貸款500萬元支持他進行大米加工,他生產的“玉鳳牌”大米遠銷廣東、湖北等省份,年利潤50多萬元。

像賀正東這樣的大戶,劉玉民扶持出了一批。正是這樣的先予後取,給劉玉民所在的信用社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最後的22天,劉玉民牽掛的是一方山水

劉玉民真的走了嗎?李家鋪的鄉親們也不願意相信。

2007年4月27日,聯社理事長蔡業金見劉玉民麵色枯黃、極為虛弱,就勸他趕緊去醫院看看。劉玉民說:“等忙完這一陣再說。”

而就在他忙過的前一陣子,親手發放貸款達160餘筆,金額338萬元。

鐵打的人也有被病擊倒的時候。第二天,在強撐病體主持完員工大會後,劉玉民第一次不得不住進了醫院。

他知道來日無多,從住院的第一天起,就沒有中斷過與信用社的電話聯係。他懇請老職工多費點心,更多的是找會計任海萍了解每天的具體情況。

麵對此情此景,守護在他床前的大姐劉玉敏不忍心看到弟弟再這樣玩命地工作,為讓他安心靜養,強行關掉並收走了他的手機。

同在信用社係統工作的妻子陶菊紅,非常理解丈夫的心情,趁大姐不在病房時,將自己的手機拿給了他。

就這樣,劉玉民在住院的短短的20天裏,一直都在與信用社保持頻繁的工作聯係。他在去世前的幾天裏,還在電話裏說:“我隻要能吃得進飯了就馬上回來上班。”

這樣的允諾,第一次沒有兌現。

說起劉玉民,靈泉鄉楊家村五組遊雲夫婦分外難舍:“1998年的那場大水把家裏衝個一幹二淨!10多萬元就那樣打了漂漂……”遊雲指著離家不遠處的一片魚塘痛心地說。那場大水,讓遊雲一家一蹶不振。

轉機是從2001年開始的。上任不久的劉玉民了解了遊家的情況後,除了在貸款上提供幫助,還經常上門幫他們出主意,慢慢的三四十畝魚塘開始讓遊家的生活有了起色。2005年,遊家從狹窄破舊的土牆屋裏搬進了100多平米的紅磚房。如今,遊雲除了侍弄數十畝魚塘,還養了300多隻雞、400多隻鴨,並且正著手修建農家樂莊園。

據統計,劉玉民擔任靈泉信用社主任7年間,累計發放貸款5409萬元,對28家鄉村企業和2018戶農戶給予了大力支持,農戶授貸麵達到75%。該社貸款總額由2001年的83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2449萬元,貸款增加2366萬元。

不僅如此,劉玉民還熱心著份外的事。漢泗七組有對殘疾老夫婦,他及時上門提供存、取款服務;鹿山村毛祖西在外打工受傷,他熱心為他辦好26萬元的工傷賠償外地轉存業務。2006年,在他的多方努力下,信用社還累計發放貸款100餘萬元支持靈泉鄉修建村級公路、水塔、水庫和電站等公益事業。

“任姐,上個月定下的貸款放下去了嗎?又有哪些農戶有貸款的申請?”這是劉玉民最後一次打給會計任海萍的電話。此後,他就進入了重度昏迷。

最後的3天,劉玉民不舍的是一份責任

劉玉民真的走了嗎?他的家人更不願意相信。

2007年5月16日,在被強行送入省中醫附一醫院10多天後,劉玉民堅決要求回家鄉治療。聯社隻好決定派車去接他,他卻死活不同意,硬是自己出錢租車回家。

5月17日,劉玉民的病床前,一名男子在痛哭:“哥哥你醒醒啊!是弟弟錯怪你了……”這名淚流滿麵的男子叫劉玉波,是劉玉民最小的弟弟。2007年4月,劉玉波好不容易在津市找到一個好項目,需貸款20萬元,在沒有抵押的情況下,吃了閉門羹。出於兄弟情誼,劉玉民提出自己借給他兩萬元,劉玉波氣衝衝地予以回絕。從此,兩兄弟沒了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