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日1(1 / 2)

1

古體詩

追日

騰空追日八萬裏,

擊風經年半日間。[1]

曆曆燕川照華宇,

巍巍秦城鎖關山。[2]

傲雪瞰閑五洲地,

驅雲吹澄四海天。[3]

九霄涼熱任我誌,

一球東西共晝宵。[4]

2009.1

自京赴歐航班艙內

[1]八萬裏:北京至歐洲實際大約一萬公裏,此說誇張,極言遙遠。經年:跨年或多年,言平常行走要用漫長時光。半日間:飛機航行大概10小時,為半天的時間。

[2]這兩句寫飛機起飛後在空中俯視北京壯美河山的景象。曆曆:清晰可見。燕川: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於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即燕國。後北京有燕都、燕京之稱。秦城:長城,由秦所築,故此稱。

[3]這兩句寫飛機淩空飛越時的感受。傲:高傲於上、傲視。當時是嚴冬,飛越燕山山脈和西伯利亞上空時,俯眼所見惟餘茫茫、白雪皚皚。瞰閑五洲地:感覺飛機此時不但在高傲地鳥瞰翼下之雪,而且憑其氣勢和誌向,宇內五洲之風雪也能應付自如、閑庭信步。後一句寫飛機應付高空環境的氣勢和力量,也是擴展到宇內,意如前句。

[4]上午從北京起飛是白天,至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還是白天(當地的下午,而中國已進入黑夜),故言“一球東西共晝宵”。寫飛機上都是白天,意在讚美一種將東西相連、使天下同輝的偉大和崇高!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在冬雪季節乘飛機從北京到歐洲的時空感受:追日的速度、涼熱的駕馭、東西時光的同一等。太陽不是追的,就如同火車不是推的一樣,然而在詩人的筆下,有一種力量竟可與日同行,做到涼熱任我、一球同晝。詩人在頌揚這種偉大而神聖的力量之中,寓意著一種博愛精神和對人類社會美好的願望。開頭兩句寫一年的時光一下子縮短為半日,足見追日的速度何等神奇!這是航班已經到達歐洲而詩人還在艙內時的奇妙體驗。接下來的四句回味空中航程的所見所感,示人以鳥瞰天下、磅礴浩瀚、翱翔九霄、力控寰宇之氣勢。後兩句寫詩人的理想——那種環球同此涼熱、天下同一晝宵的美好世界,不就是人類社會最美好的願望嗎?!

長空賦

航行高空,時值嚴冬。俯望艙外,寰宇茫茫。

雲雪難辨,峰穀奇壯。美不勝收,逍遙暢想。

其一

隨目雲空疊,

疑是海堆雪。[1]

寰宇兩茫茫,

中分一河瀉。[2]

其二

雪壁擋西陽,

深穀綠如藍。[3]

橫空流千裏,

恰似河九天。[4]

其三

白雪共雲天,

沉浮兩相閑。[5]

悠哉長空賦,

冷熱皆我裳。[6]

2009.1

自京赴歐航班艙內

[1]隨目俯覽,艙外座座濃雲疊峰,一直以為嚴冬所致,海水極凍成堆堆冰雪,飛機是在海麵上空飛翔。反複觀察,似雲似雪,實在難辨。後眾多乘客最終斷定是雲非雪,飛機是在萬米高空飛翔。

[2]白茫茫的濃雲疊峰主宰著高空,被一條延伸無端的昏暗色飄帶隔成兩片,飄帶如江河般奔流直瀉。

[3]這兩句寫江河般的飄帶形成的原因。高空的白雲疊峰,奇觀異景,高低錯落,連成群峰峻嶺,直至天際。此時飛機進入歐洲空域,時值下午時分,太陽已西斜,被雪峰(實為雲峰)擋住陽光的空域就呈昏暗色,如同一條藍靛色的深穀,貫穿兩頭,無限延伸。

[4]想象這條橫空千裏的深穀如同九天的銀河。

[5]在作者的意象裏,堆滿白雪的地球表麵與厚疊雲峰的萬米高空雖然相互混淆,但也無關緊要,天上也好,地下也罷,純當人間沉浮,兩相隨便。

[6]承接上兩句。有了此般心緒和情懷,才能如此逍遙地作此長空之賦,不管是天氣涼熱,世事多變,都能處之泰然,安之若素。“皆我裳”,都是我的衣裳,喻冷熱身體都舒適,什麼環境都能適應。

本篇與前篇《追日》是同日在同一航班上寫的,隻是前篇寫到達歐洲時的總體感受,而本篇寫航程中高空俯瞰的奇特景觀和感受:高空呈現的奇觀美景是雲山還是雪峰?是大地風光還是天上仙境?是人生命運的沉落還是春風得意的高揚?詩人在其一、其二進行了自然景象的大意勾畫,均在似雲似雪的猜測和幻想之中,到了其三,詩人斷然不去想了,管它是雲是雪,是天是地,人生本應“白雪共雲天,沉浮兩相閑”,於是詩人沉浸在“悠哉長空賦,冷熱皆我裳”的輕鬆和美妙之中了。詩篇將自然景色與人生態度融合一體,讚頌了世道萬變而高潔不移的人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