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峨眉劍派與白雲劍派素無來往,相互間並無輩分可論,但朱若愚和李思定同為一派之主,按慣例當以平輩論之,宮子寒在派中雖有青出於藍之勢,卻終究是李思定的弟子,自然要在峨眉劍派掌門人麵前以晚輩自處,讓身為長輩的朱若愚率先出招。
然而朱若愚此時擺出的這副架勢,分明是不願占這便宜,要讓對方先行出手,宮子寒也不謙讓,應聲說道:“得罪了。”繼而身形一晃,手中長劍徑直刺向朱若愚的胸口。
觀戰眾人見宮子寒這一出手雖是極快,劍招卻並無什麼神妙之處,看不出這位“白雲劍派第一高手”有什麼過人之處。誰知待到兩人離得近了,宮子寒晃動的身影突然憑空一分為二,原本的那條身影繼續舉劍刺向朱若愚胸前的“玉堂穴”,另一條身影則是飄然來到朱若愚身後,劍尖直取朱若愚背心“魂門穴”要害。
這一變故直看得在場眾人看得大驚失色,要說一劍分刺多穴,本是劍法中常有的招數,但也隻是集點為線、化線成麵,形成來自同一方向的攻勢,哪有這種身影一分為二、劍尖前後夾擊的招數?就連場中的朱若愚也是“咦”了一聲,手中定海劍繞身畫出一個半圓,繼而“錚錚”兩聲,用劍鞘蕩開了宮子寒前後攻來的兩劍。
宮子寒一招無功,本就模糊的身影繼續一晃,這回居然是一分為三,三條身影三柄長劍分刺朱若愚頭頂、小腹和後頸要穴。縱是朱若愚見多識廣,也是頭一回遇到這等詭異的劍招,隻得以定海劍抱定守勢,用劍鞘將對方的攻勢一一擋下。
一時間但見場中人影與劍光齊飛,到後來宮子寒竟然幻化出六道不同的身影,將朱若愚死死困在當中,每一次攻擊都是六劍同時刺出,轉眼便已過了數十招。
原來白雲劍派源自嶺南山間,如今這一脈乃是在南宋時期建派於廣州白雲山,雖與蜀地的峨眉劍派齊名,卻和峨眉劍派以劍為本、批量授徒的做派不同,講究的是以人為本,更注重人與劍法之間的相得益彰,簡而言之便是“因材施教”四個字。
而這宮子寒除了在劍術上極有造詣,更是修煉輕功的好苗子,此時所用的這套劍法,便是他自創的“愁雲倦鳥”,取自陶淵明“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之句,乃是將身法與劍招結合,最是飄忽不定、變幻無常;施展到極致時,甚至能幻化出六條身影同時出劍,直看得在場眾人目不暇接。就連北麵高台上的先競月也是心中暗驚,早聽說江湖上將這位“嶺南一劍”與自己並稱為年輕一輩中的刀劍雙絕,今日一見,若非自己在玉門關有一番突破生死的奇遇,隻怕還未必是此人的對手,可見這“白雲劍派第一高手”絕非浪得虛名。
再看場中激戰的兩人,朱若愚手裏的定海劍雖是天下第一神兵,但套住劍身的劍鞘卻是凡物,麵對宮子寒暴雨狂風般的攻勢,劍鞘竟被刺出十餘道裂痕。當下朱若愚便深吸一口氣,沉聲說道:“念你是晚輩,我已讓足百招,接下來可要當心了!”說罷,他右手夾住劍鞘的食中二指一鬆,定海劍揮舞之際,劍鞘已脫落飛出,露出寒光閃爍的劍身。
伴隨著定海劍這一出鞘,明明是秋陽當頭的縹緲峰峰頂,刹那間仿佛有了嚴冬來臨的錯覺,好些人都不由自主地緊了緊衣衫。宮子寒的名字裏雖然有一個“寒”字,卻也敵不過這柄天下第一劍的寒意,寒氣彌漫之間,一時間隻覺體內氣息不暢,周身血流漸緩,不禁打了個冷顫。如此一來,他的身形也隨之一緩,原本幻化出的六道身影便隻剩下五道,隻得抽身往後避退。
在場眾人雖然久聞“天下第一神兵”之名,卻並沒幾人親眼見過,此時見朱若愚的定海劍方一出鞘,便已徹底逆轉攻守之勢,都是高聲喝彩。但當中也有不少高手看出端倪,朱若愚一開始之所以不肯亮劍出鞘,顯是不願呈兵刃之利對付晚輩,誰知麵對宮子寒神出鬼沒的攻勢,就連他這位峨眉劍派掌門人也是無計可施,不得已隻能以定海劍應戰。那華山派的白掌門忍不住問道:“斷浪截流,封江定海;七大神兵,一劍為尊——敢問古兄可知這定海劍的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