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縫碎屍偷天換日(1 / 2)

聽到老者這一回答,楊捕頭也頓生警覺,事情怎會如此湊巧,又牽連出了一個五到七歲的女童?旁邊的謝貽香已沉吟道:“本朝開創至今,朝廷向來以鐵腕治國、嚴法治世,底下又哪有這許多案子發生?正所謂有果必有因,這位老者的孫女也是五六歲年紀,而且同樣是居住在紹興地界,失蹤的時間更恰巧是在十多之前,隻怕當真與本案有些瓜葛,不定……不定……”楊捕頭見她沒出後麵的話,當即接口問道:“你是懷疑諸暨那對年輕夫婦剛剛收養的那個女童,其實便是這個老者走丟的孫女?”

謝貽香卻並不作答,兀自沉思許久,終於決定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便讓楊捕頭找人來替這個老者的孫女畫像,拿著畫像去那陳姓男子生前做工的雜貨鋪詢問,看看是否便是陳姓男子當日領回家中的女童。待到楊捕頭手下的捕快依據老者的敘述作出畫像,眾人上前一看,卻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尋常女童,看不出有絲毫特異之處;再加上衙門裏的捕快作畫水平有限,僅憑一幅墨線勾勒出人像,又哪裏能夠對號入座,辨認出這個失蹤的女童?楊捕頭想起那老者過,自家孫女曾被倭寇的刀背擊中後腦,於是又叫作畫的捕快在畫像下麵加上一句備注,寫明這女童的後腦處留有傷疤。

隨後捕快們便照著這張畫像臨摹起來,準備人手一張,分頭前往諸暨尋訪。卻不料就在這時,衙門裏的仵作前來稟告,已經和郎中驗過諸暨這對年輕夫婦的屍體,那女子的宮壁猶如一張薄紙,顯然曾有多次流產,的確不適合生育。然而謝貽香和楊捕頭早已證實諸暨的這對夫婦確然領養了一個女童回家,此時才得到仵作給出的這一結論,顯然已經沒什麼用處。

那仵作為了驗證此事,已經連夜熬了個通宵,哪知聽到自己的稟告,廳堂裏的眾人卻不理會自己。那仵作無奈之下,隻得去看捕快們正在臨摹的那張人像,繼而喃喃念道:“尋找一個五六歲年紀的失蹤女童,後腦處留有傷疤……李屠夫的女兒不是早已被凶手切碎燉煮了,你們還找她做什麼?”

這話一出,就仿佛是在衙門的廳堂裏炸響了一道驚雷,嚇得所有人同時停下手裏的動作,齊齊望向這個仵作。仵作不料廳堂裏的眾人竟有這般大的反應,不禁結結巴巴地道:“我……我隻是隨口這麼一,之前銀山村遇害的李屠夫一家,那……那女童的屍體雖已被剁碎燉熟,卻還沒來得及煮爛,容貌倒也勉強可以辨認,分明和你們眼下臨摹的這幅人像極為相似。而且那女童左邊的顱骨後麵,分明有一道極深的傷疤,就連顱骨都有些凹陷進去,難道……難道不是你們畫像中的這個女童?”

話音落處,謝貽香和楊捕頭不禁對望一樣,心中都是同樣一個念頭:難道死在李屠夫家裏那個女童,其實並非李屠夫夫婦領養來的女兒,而是今日前來報案的這個老者孫女?要知道李屠夫家的女兒乃是六歲年紀,而這個老者的孫女到今年十月也是六歲,兩個女童年紀相仿,似這般將屍體剁碎燉煮,自然極難分辨,的確存在偷換日、李代桃僵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