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蔣介石在陳誠、湯恩伯、蔣經國、俞濟時等陪同下,於10時35分飛抵奉化櫟社機場,從溪口武嶺學校開來的幾輛轎車,早已停候在機場。半小時後,蔣的車隊開進了“武嶺門”,由蔣出資辦的武嶺學校師生們夾道歡迎“無冕之王”,這是蔣介石第三次下野“歸田”,他又住進其母的墓廬“慈庵”。蔣的這次下野真的要回歸故裏終老山林嗎?就在當天,蔣經國在日記中說得明明白白,現摘錄如下:
父親於引退後,對於這回革命失敗的原因,曾在日記中作如下檢討:“此次失敗之最大原因,乃在於新製度未能成熟與確立;而舊製度先已放棄崩潰。在此新舊交接緊要危急之一刻,而所恃以建國救民之基本條件,完全失去,是無異失去其靈魂,焉得不為之失敗。”
父親對於本黨改造方祟,特加研付。自謂:“當政二十年,對其社會改造與民眾福利,毫於著手,而黨政軍事教育人員,隻重做官,而未注意三民主義之實行。今後對於一切教育,皆應以民生為基礎。亡羊補牢,未始為晚。”同時,認為:“黨應為政治之神經中樞與軍隊之靈魂,但過去對於軍政幹部無思想領導,馴至幹部無思想,而在形式上,黨政軍三種幹部互相衝突,黨與軍政分立,使黨立軍政之外,乃至黨的幹部自相分化,幹部無政治教育,不能使全黨黨員理解中央之政策,而且對於幹部亦未能有集體的、配合的、係統的領導與運用。於是領導之方向不明,而無力貫徹政策之執行;使每一個幹部隻感覺受其拘束,無權力;於是心存怨望,且誘卸責任。要改正上述缺點,應擬定具體細要實施才行。”並應“一切以組織為主,紀律為輔。故組織應在紀律之先。組織的對象:第一為人,第二為事與物(包括經費在內)。至於幹部訓練與重建之方針一則:1.以思想為結合;2.以工作為訓練;3.以成績為黜陟。”
從表麵上看,這時的蔣介石一介平民,伴隨閑雲野鶴,寄情山林泉水之間,其實則隱而未退,他所想的是東山再起,他所做的是繼續在幕後操縱一切。辭去國民黨政府總統,依然是國民黨總裁,主持中常會,依照國民黨的慣例,國民政府的一切政策措施,都需中常會通過才能施行,也就是以黨領政,仍然淩駕於李宗仁之上。蔣介石執政20多年,黨政軍各界,布滿門生、特務、親信,區區桂係,豈能控製全局。當桂係把蔣拉下馬時,歡喜一陣子,沒想到蔣介石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李宗仁所取得的是個無實權的代總統空頭銜,包括華盛頓在內,都撲了個空。桂係拿到的是燙手的番薯,捧著的刺蝟。這時,在溪口小洋房的無線,不時地發射著電波,對中國半壁江南繼續發號施令。就在李宗仁在石頭城遭受冷落,長籲短歎,一籌莫展的時刻,溪口小鎮卻取代了六朝金粉古都,成為國民黨的新的政治軍事中心,蔣介石也成為世界上最忙的大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