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是新近發生的重要事實的報道。新聞是一門學科,有其自身的規律。

新聞學,簡言之,即研究新聞活動和新聞事業的特點和規律、新聞與社會生活的關係和作用的學科。新聞學研究的對象,從狹義來說,指的是新聞理論;從廣義來說,指的是整個新聞學科,包括理論新聞學、實用新聞學、曆史新聞學等。

新聞學有學問。但在20世紀的一個時期,這個簡單的道理居然有人不大認同。大抵是在20世紀80年代,國家有關部門研究設置學科職稱條例時,有人甚至認為,新聞無學,想把新聞學摒棄於職稱係列之外。直到新聞界有識之士向高層反複報送材料,據理力爭,才有了新聞學的一席之地。

持新聞無學的觀點,並非我國所獨有。日本學者和田洋一在其所著《新聞學概論》一書中指出,明治時期以後,“人們對報紙、報社記者的印象雖然有所好轉,但僅此還不能形成把新聞學當成學問研究的對象、形成建立新聞學研究體係的時機”。他還說,“也有人一開始就斷言,以新聞為研究對象的學問是不可能成立的。報刊,即言論報道活動以快速和粗糙為原則,象牙之塔——研究院則以慢速和精益求精為原則,兩者是相反的兩個概念。”①隨著日本社會的發展進步,新聞融入人們的生活中,新聞成為一門學科的觀點才逐漸被日本民眾所接受,新聞業也成為日本很發達的產業之一。

據考證,新聞學最早出現於德國,後繁榮於美國。我國最早把新聞作為一門學問來研究,始於1918年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此後第二年,我國有了第一本由徐寶璜編著的新聞理論專著《新聞學》;繼而,新聞學成為中國少數高校的課程。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新聞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繼北京大學之後,中國人民大學、複旦大學、廈門大學等更多的高校陸續設立了新聞係。但好景不長,“文化大革命”把新聞學研究打入另冊,新聞學被“宣傳工具論”所取代,新聞無學論占了上風。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學術界撥亂反正,新聞學才有了地位,並出現了新聞業的繁榮局麵。據統計,到2000年,我國有報社、通訊社、廣播電台、電視台等新聞單位700多家,設有新聞係(或新聞學院)的高校有數十家,新聞研究中心(所)也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

盡管在20世紀80年代,我在攻讀碩士學位時也係統地學習過新聞學理論,但畢業後從事的工作卻是以報紙采編為主,新聞理論研究很少涉獵。不過,在新聞采編之餘,我時而有感而發,信筆寫下采編體會,或應邀參加一些單位或院校的新聞講座,於是就有了這本《新聞談片》。選編在這本書裏的拙文,僅僅是我對新聞業務某一問題探討的隻言片語,談不上是對新聞學的係統研究。既是談片,肯定難免有這樣那樣的不妥,特發表於此,以求教於各位師長和同仁。此為序。

2009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