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衛反擊1(1 / 2)

1

自衛反擊

1946年6月24日,國共兩黨談判仍繼續進行,周恩來代表中共再次做出讓步,三方通過了終止東北衝突的訓令和恢複華北、華東交通線的指令。但周恩來已看得很清楚,盡管中共為了和平而一再讓步,蔣介石發動全麵內戰,消滅中共的決心已定,決不會就此止步,談判將臨最後關頭;於是當天致電中共中央:“我在停戰、交通及美方職權上均作了某些讓步,今日大致通過三個方案,足夠表示我方願求解決,留下的爭論在整軍,蔣絕對不會放棄他的打算。”為了作應付談判破裂的準備,周恩來要求:“請中央批準我在此相機行事,以便使談判破裂做得愈於我們有利愈好。”中共中央在第二天即複示:“你可根據既定方針便宜行事。”果然,蔣介石不僅堅決要中共交出哈爾濱、佳木斯、牡丹江、安東、白城子、熱河、察哈爾、煙台、威海衛,並要中共的部隊離開所有鐵路線。周恩來嚴正拒絕了這些無理要求。

蔣介石總是迷信自己的實力地位,當蔣軍於5月23日進占長春後,更加得意忘形,對形勢發展和力量對比作了完全錯誤的判斷,總以為用武力消滅中共是有把握的。因此,近20多天的談判特點是:蔣介石層出不窮橫生枝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提出種種使中共無法接受的苛刻要求,蓄意把和談導向破裂,把責任推卸給中共。並且利用談判時機,加緊全麵內戰的軍事部署。當蔣介石召開的軍事會議一結束,認為時機已到,6月22日密令劉峙指揮中原地區蔣軍向各進攻地點集結,於26日向宣化店地區發起進攻,點燃了全麵內戰之火。

全麵內戰開始時形勢十分嚴峻,蔣介石在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上都占絕對優勢:他有430萬軍隊,其中正規軍248個旅約200萬人,擁有現代化美式裝備的45個師(旅)和接收日軍100萬人的裝備;國民黨政府統治著全國四分之三的地區和三億以上的人口,控製著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占有現代化工業和雄厚的人力物力資源;並得到美國政府在軍事上技術上和財力上巨大援助。而中共領導的人民軍隊隻有120多萬人,其中正規野戰部隊61萬多人,且缺乏現代化武器裝備,解放區人口一億多,土地麵積占全國四分之一,並處於蔣軍分割的狀態,隻有少量工業,更沒有外援,一切靠自力更生;同時土地改革剛剛開始,反動封建勢力未有肅清,解放區後方還不十分鞏固。

蔣介石正是利用這次和平談判的機會,在停戰協定簽字後的近半年時間內,僅1月14日至5月上旬,就非法調動蔣軍35個軍99個師,其中蘇皖、山東方麵9個軍21個師,鄂豫方麵5個軍12個師,豫北、陝西方麵9個軍20個師,山西方麵12個師,廣東方麵3個軍9個師,東北、熱河方麵10個軍28個師;向解放區發動大小進攻3675次,使用兵力258萬餘人,奪占解放區村鎮2077個。蔣介石在完成軍事調動與部署後,決定以正規軍的80%,即193個旅158萬人的兵力,向解放區實行全麵進攻,其戰略企圖是:“首先消滅中原解放區,然後攻占蘇皖,再取華北,妄圖在三個月或六個月內解決關內問題,然後再解決東北問題。”(《毛澤東選集》二版第四卷1226頁)其兵力部署:以58個旅463000兵力進攻華東解放區,進攻蘇皖解放區為31個旅272000人,進攻山東解放區為27個旅191000人;以25個旅217000人進攻中原解放區;以28個旅249000人進攻晉冀魯豫解放區;以20個旅97000人進攻晉綏解放區;以19個旅155000人進攻陝甘寧解放區;以16個旅161000人進攻東北解放區;以9個旅75000人進攻廣東各遊擊區及海南島解放區。

一、中原軍區勝利突圍

中原解放區是抗戰勝利後由三支中共部隊組成的。抗日戰爭時期,鄂豫解放區地處長江中遊武漢外圍,抗戰勝利後,中共中央為集中力量反對內戰,命令新四軍第五師主動撤出鄂皖邊、鄂南和石(首)公(安)華(容)等解放區,但蔣軍得寸進尺,相繼攻占了襄(河)西、襄南、鄂中、鄂東等解放區,到1945年《雙十協定》簽字時,把新四軍第五師逼至鄂豫交界的桐柏山區狹小地帶。隨後,中共中央決定王震率領的八路軍三五九旅南下支隊由湘、粵北返,王樹聲率領的河南軍區部隊南下,在桐柏山區與新四軍第五師會師,組建了中原局與中原軍區,以李先念為司令員、鄭位三為政治委員。在蔣介石眼中,中原軍區的建立威脅著蔣軍出川的大門,便糾集大量兵力,向這個區域進逼。為避免衝突,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中原局和中原軍區機關與主力部隊6萬餘人,於12月下旬主動撤出桐柏山區,由平漢路西向東轉移,準備到安徽五河一帶,向新四軍主力靠攏。部隊進行到豫鄂交界的以宣化店為中心的羅山、禮山(今大悟)、經扶(今新縣)、光山地區時,正值停戰令下達,中原軍區恪守停戰協定,就地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