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病例三十三?凍?傷
【病史彙報】
責任護士:患者,男,60歲左右(未聯係到家屬),於12月2日上午9:00被路人發現倒在室外雪地中,呼之不應。1小時後由110巡警送入急診科治療。
體格檢查:神誌不清,雙瞳對光反射消失,血壓80 / 40 mmHg,脈搏100次 / 分鍾,呼吸淺快,26次 / 分鍾。雙足背及足底遠端1 / 2皮膚呈褐色、壞死、無痛覺、局部腫脹有少許滲液;雙足趾發黑,皮膚壞死。胸腹部查體未見明顯異常。頭顱無畸形,無明顯外傷。尿量減少。
輔助檢查:胸部X線攝片正常。實驗室檢查示pH 7.3,血Na+130 mmol / L,白細胞12.5×109 / L,紅細胞138×1010 / L。
診斷:Ⅳ度凍傷。
入院後經複溫和積極抗炎抗休克,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患者逐漸轉醒。骨科會診雙足行截肢手術,因未聯係到家屬,暫不行此毀損性治療。1個月後雙足趾自行脫落,足底3 cm×4 cm、足背,2 cm×3.4 cm創麵愈合良好,未發生全身性感染。
【護理查房】
護士長:凍傷是在一定條件下由於寒冷作用於人體,引起局部乃至全身的損傷。損傷程度與寒冷的強度、風速、濕度、受凍時間以及局部和全身的狀態有直接關係。凍傷分為哪幾類?各自有什麼特點?
護士:根據致病因素分,凍傷分為非凍結性凍傷和凍結性凍傷兩大類;根據致病範圍分,可分為全身凍傷和局部凍傷。凍結性與非凍結性凍傷的區別,主要在於受損傷時環境的溫度是否達到組織冰點以下和局部組織有無凍傷史而定。本病例屬於凍傷性損傷。
護士長:凍傷是如何進行分度的?該病例屬於幾度凍傷?
護士:凍傷分為4度:羅度凍傷最輕,亦即常見的“凍瘡”,受損在表皮層,受凍部位皮膚紅腫充血,自覺熱、癢、灼痛,症狀在數日後消失,愈後除有表皮脫落外,不留瘢痕;Ⅱ度凍傷傷及真皮淺層,傷後除紅腫外,伴有水皰,皰內可為血性液,深部可出現水腫、劇痛,皮膚感覺遲鈍;Ⅲ度凍傷傷及皮膚全層,出現黑色或紫褐色,痛覺喪失,傷後不易愈合,除遺有瘢痕外,可有長期感覺過敏或疼痛。Ⅳ度凍傷傷及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甚至骨頭,可出現壞死,感覺喪失,愈後可有瘢痕形成。本病例雙足趾發黑,粘連在一起,結痂,痂下有膿性分泌物,顯然足部已有壞死,所以屬於Ⅳ度凍傷。
護士長:針對本病例,通常的治療措施是什麼?
護士:凍傷的破壞由兩方麵造成,一是體液結冰破壞細胞,二是凍傷的組織阻礙局部血液循環造成血液淤積,最終導致大範圍組織壞死。恢複凍傷部位的血液循環是凍傷救治的第一目標。所以本病例首先應該複溫。
護士長:複溫在院前就可執行,如何對凍傷患者進行有效的院前急救?
護士:先托住患者的頭、背、腰及下肢,輕輕地把他抬入暖和的室內,脫去或剪開衣褲、手套和鞋襪,此時切忌火烤凍傷部,應將患者輕輕放入盛有38~42℃溫水的浴缸內或大木盆中,隻露出頭部,並輕輕按摩其身體各部,促進血液循環。水溫應較恒定,以能使皮膚表麵恢複到36℃為宜,持續浸泡0.5小時左右,一旦患者的皮膚顏色和知覺恢複時,即可將其從水缸裏抬出來。對於肢體局部凍傷,可將傷肢浸入37℃的溫水中4~5分鍾,然後取出擦幹保暖,短時間後繼續浸入溫水中複溫,如此反複多次。在野外沒有溫水時,可將凍傷的肢體放入健康人腹部、腋下或一起套入棉衣或被褥中複溫。上述搶救可邊搶救,邊護送到就近醫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