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養生(1 / 3)

春季養生大要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裏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誌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其意思是說:春天的三個月,是所謂推陳出新、萬物複蘇的季節,天地間都顯出勃勃生機,草木得以繁榮。人們應當入夜而眠,早早起床,到庭院裏散步,披散頭發,舒張形體,使神誌隨著春天而生氣勃發。提倡生長不要扼殺,提倡給予不要剝奪,提倡獎賞不要懲罰,這是春天生長之氣所要求的正確呼應,人體養生的必由之路。

春捂防春寒

春捂就是說春季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過早地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毒乘虛襲擊,容易引發各種呼吸係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春捂要有限度,應根據天氣變化,靈活掌握。一般來說,春天晝夜溫差較大,早晚氣溫低,可以穿厚一點兒,中午時可適當減衣。俗話說:“急脫急著,勝似服藥。”

春末,氣候已經溫暖,如果仍然穿得很厚,捂得過度,使人動不動就汗流浹背,被風一吹反易感冒。不但不利於健康,反而會招致一些疾病。

另外,春捂要注意護好兩頭,即照顧好頭頸與雙腳。尤其是老人,若在乍暖還寒的氣溫下,過早地摘掉帽子和圍巾,易遭受風寒侵襲,導致傷風感冒,加重頸椎病的症狀。

早春時節,有些人常早早地換上春裝,把衣褲鞋襪穿得過於單薄,而人體下部血液循環要比上部差,很容易遭到風寒侵襲。這時寒氣與濕氣就會悄悄地乘虛而入,尤其是裸露的膝關節,不知不覺間會感到酸脹不適,關節僵直等,從而引發關節炎。

總而言之,要使身體能夠適應氣候的變化,減少疾病,春捂隻是一方麵,更重要的是要注意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多進行室外活動。

春季重養陽

《素問·四氣調攝》中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根據自然界和人體陰陽消長的特點,所製定的四時調攝的宗旨。

《素問直解》裏說:“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也就是說,春夏之時,自然界陽氣升發,此時應保護體內陽氣,使其充沛;秋冬之時,萬物斂藏,應順應自然界的收藏之勢,收藏體內陰精,使精氣內聚。

《類經》裏說:“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以陽生,陽以陰長。所以聖人春夏養陽,以為秋冬之地;秋冬則養陰,以為春夏之地,皆所以從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養陽者,每因風涼生冷,傷其陽氣,以致秋冬多患瀉泄,此陰脫之為病也。有秋冬不能養陰者,每因縱欲過度,傷其陰氣,以致春夏多患火症,此陽盛之為病也。”

《類經》體現了陰陽互根的觀點,因為養陽不能脫離陰,養陰不能脫離陽,即大醫學家王冰所說:“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全陰則陽氣不極,全陽則陰氣不窮。”

雖然對“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有多種解釋。但其根本的宗旨並沒有改變,即養生的原則和方法應隨季節變化而變化。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去“順四時而適寒暑”。

春夏養陽,應早睡早起,廣步於庭,以適應春季陽氣初升的特點,平素應避免過分勞累或過食辛辣之品,以免造成汗出太多,損傷陽氣。

素有陽氣虛弱者,可在春夏季節服用人參等補氣健脾的藥物。久咳、哮喘、關節疼痛等陽氣不足、秋冬易發病的人,則可在春夏陽氣生長蓬勃的季節,采用針刺、灸法、中藥敷貼和中藥內服等方法補養陽氣,達到預防冬季疾病複發的目的。

春季宜養肝

春氣通於肝,此時肝膽經脈的經氣也越發旺盛和活躍,故春日宜養肝。

肝屬木,主升發,喜條達疏泄,惡抑鬱。一些肝病患者,往往在春季有不適感,或引起肝病的複發或惡化,這是季節對機體影響的一種特殊反映。

春季養肝是多方麵的,首先要重視精神調養,應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要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恬靜、愉悅的心態,以順應肝的調達之性。

飲食上,宜適當吃些辛溫升散的食品,如蔥、香菜等。這類食物溫而發散,與春季氣候相適應,對人體有益,而生冷黏雜之物則應當少食,以免傷害脾胃。

平時應積極參與戶外活動,活動時動作宜舒展、暢達、緩慢,還可以進行郊遊、踏青,聽鳥鳴於茂林,觀春色於秀水,可暢達胸懷、陶冶性情、活動筋骨。

另外,還可做一些簡易的養肝功法。

仰臥,頭東腳西,以順應自然升發之氣。同時,舌抵上齶,閉口閉目,鼓漱30次,使口中津液逐漸增多,待津液滿口時,緩慢咽下。對預防老年人春季津液不足而引起的口幹舌燥、皮膚幹燥等均有作用。每天臨睡前做1次即可。

春季宜調養脾胃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化源充足,髒腑功能才能強盛。因此,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

明代醫學家張景嶽認為:“上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

元代著名醫學家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指出:“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並強調:“內傷脾胃,百病叢生。”說明脾胃虛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中醫五行學說認為,木能克土,即脾(土)易受肝(木)的製約。春季肝旺而脾弱,土被木困,易致脾胃輸送、消化功能受影響,出現腹脹腹痛等。因此,春季的養脾健脾很重要。

養脾需靜心,使肝氣不橫逆,脾胃安寧,脾胃運化功能得以正常運轉,以達到健脾的目的。脾胃的飲食調養上,《千金方》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因此,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髒之氣,如山藥、藕、芋頭、蘿卜等。另外,春季為陽氣發越之季,應少食辛辣、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泄,使肝木生發太過而克傷脾胃。

春季應保持室內衛生

進入春季,伴隨氣溫的上升,細菌和病毒開始活躍起來。為了保護身體健康,注意環境衛生也是非常重要的。環境衛生不僅僅指室內衛生,也包括室外的衛生。

不管是室內還是室外,一定要把不起眼的角落和陰暗死角的汙垢清掃幹淨,經常噴灑殺蟲劑、消毒水,保持環境的清潔整齊。還可養些花草,以淨化室內外環境。

地麵、桌子、櫃子表麵、門把手、電話聽筒等物體表麵,可以用加了清潔劑、洗滌劑的清水擦洗,也可用含氯的消毒溶液進行擦抹消毒。

家庭中沒有傳染病人的情況下,清洗碗碟用洗潔精即可,但要注意用流動水衝幹淨殘留在餐具表麵的洗潔精。家庭中有消毒碗櫃的,可將清洗幹淨的餐具放在消毒櫃中消毒。

馬桶、浴缸等,平時用清潔劑清洗,並用清水衝幹淨。如家裏有腹瀉的病人,可以用含氯的消毒溶液進行消毒,以防發生交叉感染。

居室要保持通風,以淨化室內空氣,減少室內空氣微生物的含量。尤其是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間,要常開門窗,使空氣對流,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以減少感染的機會。

衣服、被褥等應經常晾曬,因為日光中的紫外線是很好的殺毒劑,衣服、被褥在陽光下照射3~6小時能達到消毒的目的,從而減少細菌的汙染。

春季居室綠化有講究

綠色世界是人們返璞歸真、回歸大自然的所在。漫步在滿園蔥蘢的林間或草地上時,會感到神清氣爽,心情舒暢。常到綠色環境中呼吸新鮮空氣,是長壽的秘訣之一。

家庭中一些非天然材料會散發出一些有害氣體,時刻在危害著人們的健康,尤其在城市,狹小的居室空間和室外的大氣汙染、環境噪聲,使身心健康備受威脅。

況且,居室緊閉一冬,會有不少灰塵積聚,室內空氣汙染較重。同時,春季氣溫日漸升高,各種病原性微生物容易滋生繁殖。為減少致病因子,應大力改善生活和工作環境。

綠色植物可以吸收滯留在空氣中的大量塵粒和有害氣體,從而使空氣得以淨化。尤其是綠色植物可過濾吸收放射性物質,消除生活環境中的噪聲,改善和調節人體生理功能。

植物的綠色不僅能吸收陽光中對眼睛有害的紫外線,還由於色調柔和而舒適,有益於消除視覺疲勞,並使嗅覺、聽覺以及思維活動的靈敏性得到改善。

“樹木花草栽庭院,空氣新鮮人舒展。”若能常在靜謐、芬芳、優美的綠色環境中生活,皮膚溫度可降低1~2.2℃,脈搏每分鍾減少4~8次,且血流緩慢、呼吸均勻、心情舒暢,這對於心、腦血管病,高血壓,神經衰弱以及呼吸道疾病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春季裏的鮮花除了能淨化空氣、吸收噪聲外,還可通過嗅覺和視覺調節人的情緒。如水仙花的香氣使人溫順纏綿,丁香的氣味使人沉靜,蘭花、百合的花香使人愉快和爽朗。

因此,在冬去春來之時,一定要重視居室庭院的綠化。家庭綠化的重點在陽台。在陽台上種些花卉,擺上盆景,既可以美化環境,又對人體健康有好處。

如果陽台麵積較大,可以用花盆種植攀緣類植物,如牽牛花、蔦蘿等。它們的藤蔓爬滿陽台,綠滿窗前,生機盎然,令人賞心悅目。

室內可適量栽培一些花草,以改善空氣質量。如在房間裏放置一盆吊蘭,就能吸收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並把它們分解轉化成無害物質而加以利用,起到神奇的淨化空氣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下麵這些花卉是不宜放在居室中的。

蘭花:蘭花的香氣會令人過度興奮,導致失眠。

紫荊花:長期接觸紫荊花散發出來的花粉,易誘發哮喘或使咳嗽症狀加重。

含羞草:含羞草所含的含羞草堿是一種毒性很強的有機物,能導致人體毛發脫落。

月季花:月季花所散發的濃鬱香味,可使某些人產生鬱悶不適、憋氣與呼吸困難。

百合花:百合花的香味可使人的中樞神經過度興奮,導致失眠。

夜來香:夜來香易引起高血壓和心髒病患者的頭暈目眩和胸悶不適感,甚至使病情加重。